随着暑假的到来,暑假作业、课外辅导班、艺术培训班似乎又成为了这个假期的“主打”。但是,如何让孩子在这个假期中思想能够快速成长,这恐怕就是留给家长的一项重要的“暑假作业”了。

  不久前,湖北省一位15岁的中学生发出的倡议“借暑假和父母好好谈心”,把沟通问题再次推向了浪尖。

  由于平日里家长工作忙,学生课业负担重,根本没有时间进行交流。那么暑假的周末则无疑成为了最佳的“交流日”。

  “需要原则”打造沟通平台

  “暑假周末交流日”既然得来不易,那么更需要家长、学生好好地准备一番。首先交流双方都应该认真地思考要交流的问题,并条理清晰地纪录下来。

  第一,某一个时段内对对方某些方面的看法。比如这一个学期以来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人际关系以及生活习惯上的某些看法;孩子可以考虑最近一段时间家长对自己的态度是否正确、是否让自己满意,如有不满,要想清楚是什么地方、什么事情。

  第二,自己需要对方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自己,同时自己现在又在以怎样一种态度来对待对方。马斯洛的“需要原则”理论在家庭沟通上同样适用。“需要原则”主要是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依次为:生理需要(主要是衣食住行)、安全需要、归属需要(使自己能够融洽地成为家庭的一员)、自尊心需要以及自我实现需要,而人往往只有当低一级的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才会去考虑更高一级的需要,换言之,如果想对对方起到激励作用,只有在对方已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去满足对方更高一级的需要。因此,家长和孩子都要考虑在家庭中自己目前希望得到的是哪个层次的需要,而自己给对方的又是哪个层次的需要。

  “公平理论”审视问题出处

  很多家长表示每次和孩子的沟通刚刚开始就吵了起来,其实这会增加交流的困难。在真正开始交流之后,交流双方都应保持理性的态度,无论家长还是孩子都应以一种平等的身份来对待对方。

  对家长来说,在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的时候更重要的还是做一位倾听者,不要一遇到与自己观点不符的地方就以“过来人”自居,全盘否定孩子的思想,强制孩子按照自己的思路行事,甚至恶语相加、大打出手。在沟通中,孩子同样要注意与父母沟通不等于埋怨和发泄不满,“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没有家长不疼爱自己的孩子。

  在这里,我们再推荐一个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公式:“结果/投入(自己) 结果/投入(他人)”,意思是说我们觉得是否公平或者心中是否感到平衡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自己投入与结果的比与他人投入与结果的比的关系。

  当我们结果与投入的比大于他人结果与投入的比时,我们会觉得高兴;当二者比值相等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公平;一旦我们的比值小于他人的比值时,我们就会产生不满情绪。同样的,喜欢把自己孩子和别人孩子比较的家长要注意,不要只看到两个孩子的结果不同,要注意分辨他们的投入是否相同,并且最后的比值是否相同,并以此来判定两个孩子的比较结果。如果一旦发现自己孩子的比值较小,那么就需要您与孩子一同分析这其中的原因了。另一方面,在家长把孩子做比较的同时,也请孩子把家长适当地做一下比较,如果你发现你的父母为你的投入(包括时间、教育、金钱等)大于其他父母为孩子的投入,而你对父母回报的结果却小于其他孩子的话,那么就需要你好好地自我反省了。

  沟通后的反思

  沟通的结束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对于家长和孩子而言,双方都要根据沟通的结果加以反思、改正。因为在深刻的沟通之后,沟通双方或是任何一方还是一切照旧的话,那就失去了沟通的意义,并且预示着以后的沟通也无非只是个形式,很难再开展下一次有效的沟通了。

  双方可在单独的条件下重新翻阅沟通前的准备纪录,并回忆沟通中的情况,仔细思考哪些问题已在沟通中得到了解决,哪些问题还应在以后的生活中解决,对于这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在沟通中对方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法,自己的观点又是什么,并最终权衡出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并付之于行动。

  在进行有效的沟通之后,大多数沟通者都会更加理解对方。少数心中仍有不满的沟通者,应根据对方的建议努力改变自己,而不应试图去改变他人。家长和孩子不妨根据以上的两个理论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衡量和改正。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只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以朋友的心态来对待对方,不享有任何“特权”,相信通过沟通都可以有一个崭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