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宝宝回老家注意事项。带宝宝回老家注意事项,面对长辈的一些问题,你该怎么圆满的回答,才不会导致矛盾产生呢。

带宝宝回老家注意事项 面对这5个问题该如何解决

这几天除了远嫁的朋友吐槽在婆家的种种委屈,更多的就是吐槽带娃回家过年时的奇葩遭遇,以至于那些生活在城市、坚持科学养娃的妈妈觉得压力山大。

家在四川某县城的朋友Z曾这样跟我说:

“自从有了娃,过年回家绝对堪称一场硬仗,首先得尽最大努力在全国人口集体移动的那几天抢到回家的机票或者火车卧铺票,然后绞尽脑汁精挑细选给各家亲戚的礼物,最后抱着娃、拖着比没娃时多几倍的行李往家赶…

最最重要的是,父老乡亲们的热情关怀有时真的让人受不了,眼看你精心养育的娃被嚯嚯得不轻,你却碍于面子不能出手相救,那滋味真不是一般酸爽啊!”

So,因带娃回老家过年而得恐惧症的,肯定不止你一个人,下面这5件事,可能是大家共同的“病根儿”——

1

“孩子穿太少了”

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妈妈眼中的冷和奶奶眼中的冷永远隔了一个深冬。

春节,Y的儿子一岁半,回去之前,她特意查了四川老家的气温,春节期间10度左右。出发前,她给孩子穿了一套秋衣裤、一条加绒裤子、一件T恤和一件棉大衣,外加手套围巾帽子。

下了火车刚一出站,看到奶奶远远地招手。迎面走过去,奶奶从背包里像变戏法一样掏出一件羽绒服,抖开一看,足够把孩子从头到脚包起来了。

奶奶一边得意地念叨“我就知道你妈妈不能给你穿暖和喽”,一边给孩子套上羽绒服。Y笑着说:“妈,没(我)有(才)那(是)么(亲)冷(妈)啊!”

奶奶撂下一句“怎么不冷,小脸小手冻得冰凉”,Y刚要反驳,老公在旁边戳她一下,回头看看他求饶的眼神,只得作罢。

可不是嘛,一年就回一次家,真没必要为了这些讲不通的事争得鸡飞狗跳,Y使出洪荒之力压制住想给儿子脱掉那件羽绒服的欲望,一边笑说“奶奶买的衣服真好看”,一边不时伸手去摸孩子的额头——明明已经被捂出汗了好嘛。

接下来串亲戚,Y极力想摆脱那件羽绒服,但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人热情提醒:“你给娃穿太少了,快加件衣服,看小手凉的!”

奶奶不时抱出那件羽绒服,给孩子包裹成熊大模样,笨重得连胳膊都抬不起来。整个就像是一场比赛,Y给脱下来,奶奶给穿上…别提多累心了。

闫涵妈妈说——

“要想小儿安,三分饥与寒”。一来小朋友好动,容易出汗;二来穿得太笨重容易影响小朋友自由行动。

给孩子穿衣,跟妈妈差不多就好,甚至要比妈妈更少一件。别忘了,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活动,运动量比我们可大多了。

2

“娃儿太瘦了!”

老人中间普遍流行一种观念:只有胖乎乎,才是养得好。

你带个活蹦乱跳的小瘦孩儿回家,几乎每个见面的人都会关心地问:孩子怎么这么瘦啊?是不是饭吃的不好啊?是不是营养不够啊?这么瘦哪能行呢……

BaLaBaLa,一直说到你都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个合格的亲妈。

这一点,小鱼妈妈最有发言权。小鱼体型随妈,干吃不长肉。春节回老家时,小鱼体重也就20多斤,堂哥家龙凤胎比小鱼小半岁,小鱼妈按照小鱼当时的体重给俩孩子买的新年衣服居然稍显紧张。

在老家那几天,每次聚餐,小鱼母子都是大家的槽点。

亲人们不止一次地叹息:“看这娘儿俩瘦的,看你哥家那俩孩子,多胖乎!”堂嫂也怜惜地看着小鱼,不时给小鱼碗里夹去大鱼大肉:“多吃点肉,我家那俩就是能吃!”

小鱼妈无奈地告诉我,春节过完小鱼就病了,去看医生,说是积食。折腾了一个月,才把小鱼的肠胃调理好。

闫涵妈妈说——

娃的体重只要在正常范围内就好,绝对不是越胖越健康。都说自己的娃自己知道,别让“别人”的议论影响了心情。

3

“娃喜欢就给他吃”

对于吃,我们这一代妈妈很注意营养均衡、少油少盐。孩子小时候,我们海淘各种蔬菜泥、水果泥、肉泥,百般注意保护孩子的清淡口味,甜的咸的都严格管理。

孩子渐渐长大,我们研究各阶段食谱,今天清蒸三文鱼搭配菜花焗虾仁,明天烤猪肉松搭配蔬菜清粥,简直化身米其林大厨兼营养师。

可一回老家,剧本完全变了。在老人看来,你们给孩子做的这都是什么啊,饭菜就得有滋有味孩子才爱吃嘛。

“来来来,吃块肘子,奶奶炖了十几个小时。”

“来来来,啃块酱猪蹄,姥爷卤了一天呢。”

“不想吃菜就别硬给他吃啊,没关系,小孩子多吃点肉有力气。”

“这个饮料味道好,孩子爱喝,就再来一杯吧!”

……

去年,小鱼妈妈就给我讲过的一个惊险事故。

小鱼和堂兄妹一起趴在地垫上玩汽车轨道,小鱼妈忙着帮奶奶准备团圆饭,叮嘱了一下小鱼不要欺负弟弟妹妹,就去厨房了。姑姑进屋看到小朋友们在玩儿,随手拿了糖盒里的几块糖给他们吃,小鱼分到一块儿圆圆的橘子味硬糖,把糖含在嘴里接着玩儿。

小鱼妈忙了一会儿,正想出来看一眼,就听到小鱼发出干呕的声音,赶紧冲过去,看到小鱼憋得满脸通红,知道是被什么东西卡住了,连忙把孩子翻过来用力拍打后背。

小鱼大概咳了有半分钟,才咳出卡在嗓子眼儿的那块糖。

闫涵妈妈说——

小朋友边吃边玩是件特别危险的事,尤其坚果、糖块、果冻这类零食,在引起孩子窒息的食物榜单上都高居首位。

过年回家,一定小心看护,就算要吃,也安静地吃完了再去玩。

4

“孩子不睡,别摁着他”

过年回家,孩子的生物钟也会变得紊乱,常常是该睡的时候不睡,该起的时候不起。

果果平时睡眠习惯就不太好,对哄睡环境要求很高,有一点光亮不行,有一点声音就要起来看看,还要摸着妈妈的头发或者耳朵才能入睡。

为了让果果养成好的作息习惯,果果妈一直坚持每晚八点半开始哄睡:关掉家里所有的灯,让果爸躲进书房,她躺在果果身边,直到果果睡沉才起身去做自己的事。

回了老家,老人对这漫长又艰难的哄睡过程表示完全不能理解,“娃不睡就是不困,你非要按着他,遭不遭罪啊!”

果果妈有苦说不出,仍是到了晚上八点就追着果果洗漱,顶着压力关掉电视。可总不能连灯也关了吧?客厅灯光透过门缝照进卧室一点点,果果就一会儿说门外是不是有怪兽啊,一会儿说是不是有飞碟,非要去看看。

果果妈百般阻挠,母子俩你一句我一句的声音传到了门外,奶奶突然打开门说:“不困就别睡嘛,过来跟奶奶玩会儿吧!”

那晚果果一直玩到将近12点,已经双目无神还是不肯睡,奶奶陪不了了,才来一句:“这娃你不让他睡他能玩到天亮啊!”

果果妈心里嘟囔着“您老才知道啊”,赶紧抱起果果进屋哄睡,第二天一直睡到快中午,午睡拖到傍晚,直接导致晚上又是很晚睡…天天如此,恶性循环。

闫涵妈妈说——

刚回老家那几天,大家一起热闹,对孩子的作息时间可以适当放宽些,不必太紧张。

等过了年,返城前几天开始帮孩子调整作息,这时候孩子对环境的新鲜劲儿已经过去了,正常作息相对容易一些。

5

娃被逗来逗去

“中国式逗小孩”的可恶之处,作为被逗大的一代,我们都秒懂。

“妈妈不要你了,跟我回家给我当孩子去吧。”

“你不是妈妈亲生的,是山上发大水冲下来的。”

“你叫我妈妈,我就把这个给你……”

这哪里是逗,分明是赤裸裸的伤害。

虽然咱们的文明程度在提高,但仍然不时会看到“逗孩子喝酒致酒精中毒身亡”的消息,以及“姐姐把弟弟扔下楼,只因邻家奶奶说妈妈有弟弟就不喜欢你了”这样的悲剧。

为什么要用“逗”来表达对孩子的关注和喜欢?而且并不是把孩子逗笑,而是逗哭,这到底是种什么心态?

“不拿孩子当跟自己平等的人看待”,是答案之一。

这种“逗”里,包含的是轻视和不尊重。

闫涵妈妈说——

小朋友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才刚刚开始,他们心里只有“真实”,不懂什么假装,什么是“玩笑”。

作为父母,除了自己要做到不逗孩子,有其他人在你面前逗孩子,也一定要适当制止,让孩子感受到你的保护。

如果实在不便当面制止,也一定要在找机会告诉孩子,那是假的,是大人在开玩笑,而且他们那样说让你觉得不舒服了,他们是不对的…以免给孩子心里留下阴影。

关于“逗孩子”,如果大家也有类似经历,在留言里举个手,如果需要,咱们以后单独出篇文来讲。

吐槽这么多,我们终究还是要回家过年,虽然隔代人在生活方式和育儿观念上总有很多不一致,但老人家给孙辈都是满满的爱。

所以,明年回家那几天里,一些无碍大局的事可以适度放宽政策,一些事关安全的原则性问题则要合理坚持。毕竟,没人希望孩子发生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