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心理治疗室里,经常发生一些很动人的故事。以下是其中之一,也是与父母看孩子的日记有关:

  一家三口,即父母和他们的16岁的女儿,来到我的治疗室。女儿愤怒地告诉我,她母亲曾经偷看她的日记。我问她的母亲对女儿的愤怒有什么看法,母亲回答说:作为父母,自然很关心女儿的一切。女儿现在大了,好多话都不跟我们说,我们不知道她心里想什么,也就不知道怎么样去帮助她。看她的日记,就是想了解她,以便能及时地对她进行正确的指导。现在我知道了,这样做是不对的,孩子大了就更应该有自己独立的心理空间,不论是出于什么善意的动机,都不能侵犯它。我们就只有一个女儿,我们也是在学习为人之父、为人之母。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犯了错误,希望女儿能原谅。

  听了这些话,我立即对这位母亲肃然起敬。回头再看她的女儿,刚才还充满愤怒的脸上,有大滴大滴的泪水在滚落。我心想,在这个家庭里,与偷看日记有关的问题将不复存在了。

  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最持久的情感。物质上的关心,大家都已经知道并非越多越好,钟鸣鼎食之家出来的孩子,未必能够经受得住这个世界上的风风雨雨。而心理上的关心,很多人还是以为多多益善。他们的看法是:我们爱我们的孩子,不管怎么爱都是对的;在爱的前提下,不管怎么做都是对的。

  其实不然。

  爱有理性的爱和非理性的爱。理性的爱是独立的人与独立的人之间的情感,也只有这样的情感才是最可宝贵的。独立意味着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物质的和心理的空间,不容受到侵犯;每个人都有权力决定自己的事情,并相应地对自己的决定负责;等等。非理性的爱是受生物性本能驱动的,其中混有被弗洛伊德称之为“死亡本能”的力量,可能对爱的对象造成很深的情感伤害。在非理性的爱中,父母“以爱伤人”,孩子“因爱受伤”。既然有伤害,就必然造成仇恨。很多在青春期的孩子都仇恨甚至厌恶自己的父母。这并非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对他们不好;恰恰相反,是因为对他们“太好”。仇恨有时会变成眼泪甚至鲜血和生命,报刊杂志上登载的那些发生在亲人之间的惨剧,经常是从所谓的“爱”开始的,如浙江金华一高中生杀害他母亲的事件。

  父母对孩子的非理性的爱经常是与孩子内心最强大的力量——成长的力量——为敌。具体表现是:代替孩子做本应该孩子自己做的某些事,使孩子缺少了锻炼独立生活能力的机会;对孩子期望过高,用孩子的所谓前途来打压孩子;与孩子在空间上和心理上距离过近;表面上对孩子关心得无微不至,实际上是想通过关心来控制孩子;等等。在前面的案例消息中,许志的父亲经常到他房间里来,问他喝不喝水,这连貌似关心都不是了,成了赤裸裸的监视和控制。他父亲心里想的是:我进去看看他在做什么,有没有做什么出格的事。而实际上呢,他自己正在做的就已经很出格了:他抑制不住自己的好奇心,侮辱性地低估了许志的判断力(他以为许志看不出他另有所图),把许志看成是渴了都不知道喝水的傻瓜。所有这一切,都极大地伤害了许志作为人的自尊。

  过度关注孩子,可以是父母缓解自己内心焦虑的一种方式。孩子的成长的力量是非常大的,成长的速度也是非常迅速的。父母对孩子的成长的估计往往会落后于孩子的实际状况成长意味着独立。意味着与父母在心理上的分离。由于父母已经习惯于对孩子方方面面无微不至的照顾,这巴经成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支柱,所以孩子的任何想自己独立处事的愿望都会在父母亲的心灵深处引起强烈的失望和焦虑。为对抗这些失望和焦虑,他们会以他们自己可能都难以察觉的方式,加强对孩子在很多方面的关注和控制。看孩子的日记,可以获得孩子的“绝密情报”,这对实现“控制”当然是非常有用了。

  面对这样的情形,报警当然不是好办法。警力主要是对付在动机和效果上都会伤害他人的行为的。许志的父亲的动机是“善意”的,虽然在效果上伤害了他人,但警察却管不了他。而且,这也不是一个有没有人管的问题,而是一个当事人自己能不能觉悟的问题。如果他知道了这样做会明确无误地造成儿子心灵上的创伤,他自然而然地就不会做了。而且,他说不定还会对以前做过的事后悔,请求儿子的原谅,就像上面提到的那位母亲一样。但若他总不觉悟,那他就还会不择手段地继续做下去,让儿子永远地成为他以爱的名义监管的囚犯。

  一对德国夫妇曾经写过一本书,可惜没有译成汉语。书名叫做《孩子是到我们家来问路的客人》。这是我读到的对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最感人的描述,比描述为朋友关系更加精彩。既然孩子是客人,那偷看客人的日记显然就是一种不恰当的行为了。

  客人是迟早要上路的。做主人的最重要的职责就是:让客人在你的家里过得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