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分享
用心经验

还是要从正面提出一些温馨的忠告

笔者做如下概括性的一些正面强调。这些强调笔者在《少儿期人格发育及成人如何进行情感呵护》和《唤回彷徨在“十字路口”的失群“小鹿”》诸篇中有较全面、详细的表述,要详细者,可阅读《亲子师生沟通》一书。

(一)了解孩子个性发展在各阶段的特征

特别是下面三个时期:

1.学前期(3~6岁)——“创新”、“自发性”对“罪恶”、“内疚”。
2.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
3.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二)父母如何对少儿进行情感呵护?

1.学习心理学特别是《发展心理学》的有关基本知识。
2.首先应该是保证孕妇的身心健康并进行“胎教”。
3.年轻父母充满积极的情绪和愉悦的情感。
4.保持平稳的心理状态。
5.设计轻松、欢快、有健康音乐的氛围。
6.满足婴幼儿“皮肤饥渴”的要求。
7.学会跪着或蹲着跟少儿交流。
8.注重对婴幼儿进行语言的熏陶和训练。
9.布置温馨悦目爽心的家庭环境。
10.营造诸多方面的综合良好条件。
11.主动寻找、接触良性的社会刺激。
12.培养其乐融融的亲子关系。

(三)孩子到了学前、学后期,“父母必做”

1.父母要向孩子学习,并成为孩子心声的忠实倾听者。
2.对孩子说话要幽默、精练、“含金量”高,使孩子佩服或心悦诚服。
3.父母的成功社会形象是孩子的榜样,这是真正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4.爱护孩子的天性,发现孩子的特性,促进孩子的个性,是父母的天职。
5.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6.要满足和引导孩子的“表现欲”,鼓励孩子张扬个性。
7.要重视孩子每次成功的经验。
8.对孩子要注意扬长避短。
9.不要贬低孩子。
10.“兴趣”,是人一生的宝贵财富,是孩子最好、最有用的老师。
11.不要对孩子滥贴“标签”,如“捣乱分子”、“神童”等。
12.切忌对孩子使用“迁怒”的心理防御机制。
13.不要因为父母自身的原因,使儿童产生心理障碍。
14.要注意疏导、转移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15.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反抗期。
16.尊重孩子的隐私权。

(四)注意较为含混、热焦点或有争议的几点问题

1.抚育、教养孩子,“严格”与“严厉”有区别。
2.爱抚与溺爱不一样。
3.充分爱抚与逐步培养独立性,两者并不矛盾。
4.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与遗弃孩子,有本质上的区别。
5.这期间,爸爸妈妈爱抚与爷爷奶奶爱抚也是有区别的。
6.父母两人的教育态度、方法不一致,也是不卫生的爱。

7.语言的熏陶和训练不等于是刻意地背诵唐诗宋词。
8.也不要急于叫婴儿认字、写字。
9.留心孩子对“母爱”的本能测试。
10.警惕:保姆—潜移默化→婴儿。
11.学龄期后,可以让孩子接受适度的“应激源”,以培养意志。
12.经常挨打的孩子,会出现一些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
13.体罚与心罚。
14.“早期教育”不能揠苗助长。
15.教养、监护的动机一定不是取得对孩子的“控制权”。
16.不要随意对孩子的“好动”定论为“儿童多动症”。
17.注意独生子女易出现的几种心理偏异。
18.关心、关爱与关注、教育、教训是两组不同的概念。

(五)父母关注孩子心理健康过程的忌讳

过度溺爱,会使孩子对人无爱;过度纵容,会使孩子对人无情;过度保护,会使孩子做事无胆;过度替代,会使孩子做事无能;过度强制,会使孩子被动无志;过度挑剔,会使孩子无路可走;过度施压,会使孩子精神崩溃。请父母警惕!

(六)特别一提关于要离异的家庭

随着离婚率的上升,离异家庭的子女教育问题形势严峻。离异家庭是向社会输送精神上和道德上畸形人的重要来源,是孩子离家出走的直接原因。

一些父母离异后,还长时间对对方怨恨在心,常常在孩子面前流露或暴露出自己的反常情绪和行为。所以笔者给这样的父母一个温馨而沉重的警示:当你在向你的前配偶“射箭”的时候,须知,这些“箭”首先是射穿孩子的心灵,才会或然后再达到前配偶的身上的!

因此,对一些决心要离婚的父母,提出温馨而严肃的忠告:是否也可以“暂不离婚”,等“以后再说”?这样,可以给孩子一个完整而坚固的“后盾”、“避风港”、“安全巢”,直到孩子成人或独立!

(七)预防少儿期易患的心理疾病和产生的心理问题(25种)
1.儿童孤独症。
2.儿童选择性缄默症。
3.儿童抑郁症。
4.儿童强迫症。
5.儿童多动症。
6.儿童恐怖障碍。
7.学校恐怖症。
8.儿童焦虑障碍。
9.攻击性行为。
10.学习能力障碍(又称“特殊发育障碍)。
11.考试焦虑症。
12.神经性紊乱综合征。
13.感觉综合(统合)失调症。
14.应试教育并发症。
15.青春期神经症。
16.吮手指、咬指甲。
17.遗尿症。
18.口吃(又称结巴)。
19.肥胖。
20.神经性厌食。
21.偏食。
22.异食癖(又称嗜异症或嗜异癖)。
23.睡眠障碍。
24.小儿屏气发作综合征。
25.大脑发育不良症(又称婴幼儿精神发育迟滞、痴呆)。

(八)“罗森塔尔效应”在亲子关系中的应用

俗话说:孩子是自己的好!

为什么?就因为是父母自己亲自生的呀!

所以,“罗森塔尔效应”首先应该由父母进行实验。但我们的现实是:这么有意义的实验,学校老师落实得很不够,家长就压根儿不懂。

其实,“罗森塔尔试验”最恰切、最有意义的莫过于应用在亲子关系上,或者说亲子关系的“罗森塔尔效应”最恰切、最有意义;因为父母你们就是雕刻家皮格马利翁,你们的孩子就是自己亲自雕刻的那位象牙美女!

你可以对自己的孩子(作品)不满意,但你必须首先不满意自己!——因为首先是你自己对“作品”的抚养、监护、教育(雕刻)的动机、方法、程序有问题。

赏识导致和谐,抱怨导致对立;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孩子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孩子变得越来越糟。如此而已!

(九)提高家长的心理教育水平,保证家庭心理教育的质量

从“心育”角度来说,家长也是心理老师。心理老师需要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巧,对孩子的心理进行“保健按摩”。

一个女人,会不断地变换衣服。作为母亲的女人对孩子的教育态度、方式,却一成不变。这是为什么?

当某一种教子方法(一般不存在或不分、不论对错)长期使用,不但没有效果,且每次都引起孩子的强烈反抗,笔者奉劝作为心理老师的父母:马上终止这种惯性的教子行为!换句话说,当目的达不到,就要终止或改变原来的不科学的认知、负性的心态和消极的言动,如果一时还没有有效的新招,则遇事可先保持中性和沉默。

亲子代沟了,就需要沟通。是“填沟”还是“架桥”?填沟则使母子又连成一个整体,这是一种倒退,也不可能成为现实;架桥是让两个独立的整体之间产生一定的联系,这是现实的,切实可行的,并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地发展。所以要学会在代沟之间架一座桥,作为父母应该首先走到桥上,耐心期待。不妨星期天来个亲子关系的角色切换:让孩子当一天老子。两代人在并列关系的近距离的观察中才会发现:原来双方各有各的难处,都累。孩子在桥上找个机会向父母倾诉自己内心常常出现的无名烦恼,父母这时最好只是注视孩子,主要使用“肢体语言”或“非语言”,学会倾听,耐心倾听,善于倾听!对孩子的偶尔失礼言行加以谅解。这种交流往往比言语特别是训斥的言语更有效用。

其实,我们在管教孩子时,孩子往往重视的不是事实本身,而是态度和方法问题。远之则怨,近之则不逊,不远不近实在是难把握。所以为人父母,要学习呀!

剖析一些家长在紧张亲子关系中的负性心态并从正面提出一些温馨的忠告,旨在让没有或尚未产生负性心态的家长以他人为镜、以忠告为鉴,促进和维护自己的亲子关系的和谐、融洽。

内容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找资源联系: (复制)婚姻学堂 » 还是要从正面提出一些温馨的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