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少儿心理健康,年轻父母首先要做到自己心理健康。25—35岁的青年男女很可能是婴幼儿的父母。也许有些当父母的会不以为然,说“母爱”这是“本能”和“天性”,哪个做女人的不会?但在心理卫生知识指导下的情感呵护,未必就会。有好多的少女,甚至自己还在母亲的怀里撒娇,稀里糊涂就当上了某个男人的妻子;一不留神又怀了孕;还没有心理准备,自己的孩子已呱呱落地。也许你还在埋怨自己的母亲当初没有在心理健康理论的指导下,爱抚自己;可今天自己也成为这样的母亲(关于这个话题的一次问卷,就有几位听众在“回忆一下你自己在婴幼儿时期,父母对你的情感呵护,你表示满意的程度”、“在此之前,你对自己的孩子的情感呵护,自己感到满意的程度”两栏里,填写的都是“不满意”)。

面对自己的孩子,怎么办?

(一)学习《心理学》特别是《婴幼儿心理学》的有关基本知识:

《婴幼儿心理学》由婴儿心理和幼儿心理两部分组成。“幼儿心理学”又是“儿童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它主要是研究“学龄前期”儿童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父母学习掌握这些知识,可以成为有心理卫生知识指导的理性的监护人。

(二)首先应该是保证孕妇的身心健康并进行“胎教”:

对于胎儿或出生的孩子来说,夫妻在怀孕时刻的情绪、健康状态、所选的日子、所处的环境等情况,都是先天因素;就更不用说双方气质等本身的一些遗传因素了。

这里,较具体提出“胎教”的话题。“胎教”可以是“智力开发”的问题;但它重要的是“早期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早期教育”的“早期”,早到胎儿,早到孕妇的肚子里;当然它更是“孩子身心健康的先天保障”的话题。所以,笔者就把“胎教”和“保证孕妇的身心健康”放在一起表述。因为保证了孕妇的身心健康,孩子的身心健康就有了先天的保障;在此前提下,进行“胎教”才是顺理成章的事,进而“早期教育”、“智力开发”等才有必要和可能。

1.关于“胎教”的命题——

有观点认为,怀孕的胚胎,能够辨别出性别才称作“胎儿”,约在两个月后。胎儿3个月就初具人型。从怀孕5个月起,就可以施行有规律的“胎教”。胎儿在6个月时,大脑细胞的数目惊人,各种感觉器官趋于完善,对母体内外的刺激能做出一定的反应。

未出世的孩子对这个世界的初次接触是透过母体。胎儿感应的并非是外界的直接刺激,而是孕妇因这些刺激而产生的心理变化,使得体内释放出一些化学物质,如生气时释放出肾上腺素,恐惧时释出乙醇胆胺(儿茶酚胺),兴奋时释出脑啡化学物质。它们在孕妇情绪变动时释出并进入血管中,再通过胎盘,胎儿即刻便可感受到。

因此,通过控制母体的内外环境,避免或排除对胎儿的不良刺激,同时给予一定的良性刺激,这样的措施及活动就构成“胎教”的命题。

前面提到:人的智力的获得,50%在4岁以前。“4岁以前”应该包括“胎教”在内。所以,适当、适度的“胎教”,就成为“早期教育”和“智力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重要意义。

2.直接的“胎教”方法——

⑴“音乐胎教法”。轻松愉快、活泼舒畅的古典乐曲、圆舞曲及摇篮曲等。若孕妇亲自给胎儿唱歌,则效果更好。

⑵“呼唤胎教法”。即“母儿对话”,孕妇及其丈夫与胎儿进行语言沟通,包括讲一些儿歌。胎儿是有记忆的,呼唤他的名字,或“宝贝”、“乖乖”等称呼,出生后仍可辨认。

⑶“抚摩胎教法”。孕妇及其丈夫用手轻轻抚摩孕妇腹壁的胎儿部位,使胎儿感受到并做出反应,可以促进胎儿运动神经的发育。若配上音乐背景,则更好。

⑷“光照胎教法”。可用手电筒。

⑸“运动胎教法”。通过孕妇躯体的适度活动。

注意这些活动的时间以上午9—10点钟、下午3—4点钟为宜,每次约进行5—10分钟,刺激的时间不能过长、程度不能过重。

3.间接的“胎教”方法——
孕妇衣食住行的每一个方面,都能对胎儿产生一定的影响。
⑴孕育准备。在有心理和物质等的准备下,有意识地怀孕。
⑵营养胎教。孕妇注意饮食调节。
⑶环境胎教。环境舒适,空气新鲜,温度适宜。
⑷情绪胎教。注意调节心理和情绪,阅读一些有趣、轻松、健康、令人愉快的文学作品,欣赏轻松悦耳的音乐,提高各方面的修养。
⑸色彩胎教。包括对美丽的自然景观和悦目的图画的欣赏。
这些,这样,不管直接、间接的,孕妇所想的、说的、感觉的、希望的、做的,都对腹中的胎儿有积极、良性、健康的影响。
传说远古时代的后稷母亲姜嫄氏怀孕后,十分注重胎教。在整个的怀孕期间始终坚持或保持着性情恬静、为人和善、喜好稼穑、涉足郊野、观赏植物、细听虫鸣、背风而倚等行为或作法。相传古代孟子的母亲说过:“吾怀孕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源经训诂》中说孕妇“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乱言,不食邪味,常行忠孝、友爱、慈良之事,则生子聪明,才智德贤过人也。”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胎儿产》中,就有提倡“胎教”的论述,这可能是我国医学文献中最早关于“胎养、胎教”的记载。“胎教”也成了当今优生、优育、优教的热门话题。

4.“胎教”特点——
易行、安全、有效。

(三)年轻父母充满积极的情绪和愉悦的情感。

(四)保持平稳的心理状态。

(五)设计轻松、欢快、有健康音乐的氛围。

(六)满足婴幼儿“皮肤饥渴”的要求:
婴幼儿有“皮肤饥渴”,年轻父母就要奉献出以肢体语言表达出的肌肤之亲。在婴儿不会说话的时候,主要用身体的庇护、手的抚摩、唇的吻接、目光的对视等肢体语言,进行爱抚、呵护;到了幼儿会说话的时候,再加上充满亲昵、欢快、柔情、信任等的话语。

(七)学会跪着跟少儿交流:
让孩子体验到亲子关系是平等的,有的是尊重和亲切,消除威严和恐惧。

(八)注重对婴幼儿进行语言的熏陶和训练:
当婴儿还不会说话的时候,父母可以对着孩子“自言自语”,这是熏陶;当幼儿会说话的时候,父母就可以训练说完整的话,结合具体事物、情景、动作,耐心反复练习。
在天真活泼的游戏中,把语言同事物、动作等结合起来,会更快地使幼儿理解词义。另外多结合图片,讲些小故事,说二三句儿歌,引导幼儿说连贯性语句。
教孩子熟悉物品名称。最好的方法是结合游戏,运用直观的玩具。东西不在眼前,认识就困难了。为幼儿提供多种多样的活动条件,通过有趣的活动,可以把语言、动作和感知结合起来,不断培养和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九)布置温馨悦目爽心的家庭环境。

(十)营造诸多方面的综合良好条件。

(十一)主动寻找、接触良性的社会刺激。

(十二)培养其乐融融的亲子关系。

(十三)孩子到了学前、学后期,“父母必做”:

1.父母要向孩子学习,并成为孩子心声的忠实倾听者。

2.对孩子说话要幽默、精练、“含金量”高,使孩子佩服或心悦诚服。

3.父母的成功社会形象是孩子的榜样,这是真正的以身作则,“家训”尽在“不言”中。

4.“家教”的问题。

“爱护孩子的天性、发现孩子的特性、促进孩子的个性”,是父母的天职。

“家教”目的是实现孩子的“独立自主”,父母必须理解和尊重孩子,保护儿童合法权益,不能企图按自己的意志强行塑造孩子,不要成为孩子走向“独立自主”的绊脚石。“家教”的成功,体现在父母能够遵循“顺其自然”的原则,与孩子进行良好的交流和协商。

所谓“家教”,其实是“教家”:父母不断学习新知识,以解决家教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以完成“培育孩子”的伟大职责;孩子帮助自己做个称职父母,促进自己个性的成熟、健康和人生的自我实现。

5.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6.要满足和引导孩子的“表现欲”,鼓励孩子张扬个性。

7.要重视孩子每次成功的经验。

8.对孩子要注意扬长避短。

9.不要贬低孩子。

10.“兴趣”是人一生的宝贵财富,是孩子最好、最有用的老师。要正确对待儿童的萌芽兴趣,千万不要扼杀。

11.不要对孩子滥贴“标签”,如“捣乱分之”、“神童”等。成人对儿童的评价,一定要慎重,过高或过低对儿童都是有害的。

12.切忌对孩子使用“迁怒”的心理防御机制。

13.不要因为父母自身的原因,使学龄前儿童产生心理障碍。

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父母文化程度的影响。其文化程度低,儿童心理卫生问题发生率就可能高。

二是父母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的影响。如“母子脆弱症”就是由于母亲对孩子特别担忧和溺爱,导致孩子也发生忧郁及对母亲特别依赖进而缺乏自主。尤其是父母双方教养态度的矛盾,更会使孩子发生心理问题。

三是家庭气氛的影响。家庭和睦程度越差,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越差。儿童需要“安全”,所以父母吵架不要动辄说“离婚”,大的矛盾不要让孩子发现或知道。有人调查发现,和睦家庭里儿童心理状况不佳的只占4%,不和睦家庭里儿童心理状况不佳的有14%,而父母离异儿童心理状况不佳的则高达35%。

14.要注意疏导、转移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目的在于使他人受到伤害或引起痛楚的行为。在幼儿园主要表现为打架,是一种身体上的攻击,稍大一些(6—7岁)的孩子更多是采用语言攻击如谩骂、诋毁,故意给对方造成心理上的伤害。

“攻击性行为”的儿童与正常儿童比较,其大脑两半球均衡性发展与协同性功能均较低,显示左半球抗干扰能力较差,右半球定型认知能力较弱。

“攻击性行为”的形成期是在婴幼儿阶段。家长的娇宠放纵、缺乏严肃态度,是滋生攻击性行为的温床。如果任其发展到成年后,这种攻击性行为就可能转化为违法犯罪行为。

“攻击”,是消极发泄紧张、不满情绪的方式,对儿童的个性发展极其有害,必须加以矫正。家长可以采用“转移注意法”、“消耗能量法”等,对待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如,在孩子情绪紧张或怒气冲冲时,可以带他去跑步、打球或游泳等,绘画、音乐是陶冶性情的最佳途径,引导孩子经常从事这类活动有助于恢复他的心理平衡。

15.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反抗期”。

前面提到两个“反抗期”。对这两个特别是第二个“反抗期”,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尊重孩子,让孩子主动选择。处于反抗期的孩子不喜欢别人吩咐他做某件事情或被迫接受某种意见,哪怕这意见和事情是正确的。这时,你可以把自己所期盼孩子接受的事情,不露声色地与其它几种可能要做的事情摆在一起让他选择。这既表现了他的独立性,又往往能心甘情愿地顺从你的建议,双方皆大欢喜。

其二,搭个“梯子”,让孩子自然下台阶。如果孩子因故考试成绩一落千丈或有其它挫败,你一定不能对他嘲笑讽刺;因为这会适得其反,迫使孩子走上反抗的“不归路”。而面对现实,当顺其自然,听孩子倾诉,多安慰鼓励。

其三,因势利导,让孩子尽兴地做完一件事。孩子玩得高兴的时候,父母打断而要求他做他不愿意的事,这正是引起孩子对抗的导火线,会发展成与父母对抗,甚至采取极端之举。

其四,当孩子向你谈他感兴趣的问题时,应集中注意力听。

其五,即使一开始就不同意孩子的意见,也要耐心听完,再以交换意见的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其六,用尊重的而不是教训的语气与孩子沟通,避免带来反感或造成对立。

其七,家里的有些事也可以征求、听取孩子的意见,如果意见同家长的一致,就以孩子的意见做出决定。这一来可以增加孩子的责任感,二来也促进家庭关系的协调。

其八,无论孩子发生什么事情,家长都必须保持冷静,避免做出过激反应。

16.如果孩子到了“青春期”和“青年期”还依赖父母,凡事请父母拿主张,这时父母可逐步引导孩子走向独立。如孩子有件事又来请你拿主意,你可提出3个方案给孩子,并且说:“爸爸妈妈提出3个方案,供你参考。相信你自己一定会拿出主张的!”

17.当某一种教子方法长期使用,不但没有效果,且每次都引起孩子的强烈反抗,笔者奉告:马上终止这种惯性的教子行为,如果一时还没有有效的新招,遇事可先保持沉默。这时孩子的惯性防御机制会产生紊乱,一时不知所措,行为有可能发生转变。

18.尊重孩子的隐私权。
还可以举出一些。总之,种种方法,巧妙施用,就可以帮助孩子健康、顺利、自信地度过人生的两段关键的“黄金时代”。

(十四)接受或寻求心理健康工作者的辅导。

(十五)每个做父母的,你的高招或经验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