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人说“身教重于言教”,其实我觉得,言教跟身教一样,都很重要。

若责骂孩子已经在进行的行为,或约束已经养成的习惯,没有一个孩子会心服口服地开心接受。但是我发现,跟孩子谈下一个阶段的“前辈”可能会犯的过错,他们不会排斥。

当孩子十岁时,新闻若出现十二三岁青少年的问题,我就会借机拿来跟孩子们讨论。借由这样的方式,我让孩子知道,我对他们的成长有所准备,很多事情我都预想过,而不是等他们出状况,丢问题出来,才手忙脚乱地接招。

常听人说“身教重于言教”,其实我觉得,言教跟身教一样,都很重要。

父母是孩子学习模仿的榜样,父母的身教当然不容轻忽。身教可以传达给孩子父母的价值观、态度和做事方法,不过有很多事情却是身教无法涵盖到的。

适切的言教,发挥打预防针功效

小孩子成熟度不足,欠缺人生经验所能提供的预想能力,面对诱惑时,很难因为想象到不好的后果而懂得自我约束,所以孩子从小到大,耳提面命、循循善诱有其必要。适切的言教,可以发挥打预防针的功效。

还记得女儿小学中年级时,我们刚好看到一则电视新闻,播出一些疯狂追星的中学生为了演唱会的票排队,带着睡袋夜宿街头,妈妈还得去送便当。

当时我开玩笑对于珺说:“你上中学以后一定会迷偶像,要记得我不是这种妈妈喔!如果以后你做这种事,三天没东西吃,我也不管你。”

她马上一脸不屑地回答:“我才不会做这么无聊的事!”我笑着说:“太好了!我们等着瞧吧!”结果她从上中学起,受到同学的影响,开始喜欢一些日本乐团,后来甚至迷上了重金属摇滚。

我尊重她对兴趣嗜好的选择,不会限制她买买CD、海报或杂志,但由于我们母女都还记得以前的那一段对话,或许碍于面子吧,她在时间心力的投入方面相当有节制,从来不敢有去追星或为演唱会排队买票的念头。

预想孩子可能出现的问题,先与孩子讨论

若责骂孩子已经在进行的行为,或约束已经养成的习惯,没有一个孩子会心服口服地开心接受。但是我发现,跟孩子谈下一个阶段的“前辈”可能会犯的过错,他们不会排斥。当孩子十岁时,新闻若出现十二三岁青少年的问题,我就会借机拿来跟孩子们讨论。每一个新的学习阶段开始,我也会先跟孩子谈接下来的他们自己,以及我们亲子一起,可能会碰到的状况与困难。借由这样的方式,我让孩子知道,我对他们的成长有所准备,很多事情我都预想过,而不是等他们出状况、丢问题出来,才手忙脚乱地接招。他们也常会印证,父母的预言的确会发生,原来过去自己的想法真的不够周全。或许有人会说,事情都还没发生,你就讲给小孩听,他们能理解、能记得吗?

我的感觉是,如果等到出问题了才想挽救或匡正,双方反而会因冲突而痛苦。当然不用讲太远,通常下一个阶段的生活对孩子并非遥不可及无法想象。不过我不会每天绷紧神经,焦躁地对小孩不断提醒;多数谈话都分散在生活的小缝隙中,随机而不着痕迹。

亲子间的互信,从小累积

也有朋友问过我,孩子进入叛逆期以后,不管她说什么孩子都懒得听,不然就是因意见不同而吵架。为什么我的孩子愿意跟父母谈,也乐意接受父母的建议呢?

我想,最大的原因是我们亲子之间已经建立了互信。

我可以信任孩子,一件事不需要唠叨,反复骂个不停;孩子也信任我们,相信父母提供的建议值得参考实行,长期下来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我的两个孩子都没有叛逆期,尤其是伟庭,一个大男孩常常被学校老师夸赞成熟稳重,这几年让我这个妈妈当得颇轻松愉快。这样相互信任的默契必须从小培养。二、三年级以下的孩子,父母很容易用强硬的态度让小孩就范,但随着孩子成长,这种手段的难度就越来越高。

孩子小的时候,我对他们生活上的管理非常严格,让他们养成了必须认真聆听父母意见和教诲的习惯。我一向手重口轻,不会太啰唆,如果孩子不尊重我的要求,我绝不会光用嘴骂,却一再给他们屡犯的机会。

但是我很努力让自己的要求都经过深思,避免情绪性的管教,所以孩子通常不用太久,就会了解父母的要求其实相当合理,或是发现接受父母的建议而实行的方案,的确可以得到很好的结果。

过去十年来,我努力反复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得到这样的感想:成功没有快捷方式,但如果愿意虚心接受过来人的建议,可以少走很多冤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