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分享
用心经验

怎样让孩子学会分享

  现在孩子生活的环境中,都是一家四口人或者更多的人围绕一个孩子的模式,许多家长也意识到让孩子与人分享,不独占,学会想着别人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是在真正的培养过程中,孩子的“分享意识”却往往流于形式,只是做个样子。分享不仅是大人们的美好品德,学会与他人分享是孩子从小就该学习的美德,也是重要的社交能力。美国《父母》杂志最新载文,就“怎样让孩子学会分享”为广大年轻父母支招。

  1.从小开始教。美国儿童教育顾问莎拉·里斯拉夫博士表示,孩子5岁前还无法理解“分享”的概念。然而一些基本规则可以从小时候教起,比如:“玩具大家轮流玩”,“她先玩,然后轮到你”,“玩具你不玩了,就让别的小朋友玩吧”。

  2.限制时间。克利夫兰儿童医院儿科专家琳恩·米里纳建议,可以采取限制时间的方法,他先玩10分钟,然后让别的孩子玩10分钟。让孩子明白,与别人分享玩具不等于永远失去玩具。

  3.不强迫孩子分享。育儿专家米歇尔·拉罗维表示,与大人一样,小家伙也会有自己特别珍爱的玩具或图书,不要强迫孩子与他人分享。告诉孩子,与小伙伴一起玩的时候,不要把自己珍爱的东西拿出来炫耀。

  4.家长以身作则。美国儿童关爱与教育组织专家劳拉·奥尔森表示,身教重于言教,父母的行为对孩子影响最大。因此,为孩子做出“分享示范”。比如,吃三明治的时候,问问孩子“你要吃一块吗?”父母做其他事情时候,也应注意让孩子观察到父母在“分享”。

  5.选择一个主题。米歇尔表示,当孩子们在一起玩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个主题,比如,沙滩、农场、厨房等。如果玩具类似,颜色差不多,那么孩子就不太会挣抢,更容易学会分享。

  6.角色互换。如果孩子经常对分享说“不”,那么不妨考虑与孩子互换角色。与孩子一起玩耍,当孩子想要你手中玩具的时候,你就说“不”。当小家伙感觉心烦时,你不妨晓之以理,让他明白“只有学会与小朋友分享玩具,大家才能开心地一起玩”。

  帮助孩子学会分享,必须注重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同时给予必要的外在强化,才能帮孩子真正地建立起分享意识。

  根据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方式我们了解了孩子自发性分享行为的出现时间,就可以在孩子出现自发性分享行为时,给孩子积极、正面的鼓励,为以后的分享教育做准备。两岁后,孩子开始能替别人着想时,我们可以让孩子知道“不会因为你想到别人,你就得不到了”,也就是说让孩子在与人分享时,自身的需要也能得到满足。到孩子三岁以后,能理解什么是分享后,再让孩子了解分享能给别人带来快乐,也给自己带来快乐。

  让分享真正地成为与人共享分享的内涵很丰富,有爱心的培养,同情心的建立,也是与同伴交往的规则,同时分享也包含着快乐体验。给孩子讲清楚分享的意义,也是分享意识建立的一个重要前提。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好听,我们给孩子讲故事的同时,也要和孩子一起分析为什么孔融自己不吃最大的呢?“孔融不是不想吃最大的,他是想让别人吃到最大的,别人吃到了,他自己也吃到了”。只有让孩子了解到分享的内涵,才能将分享真正与实际行动联系起来。

  成人的适时鼓励、奖励是强化分享意识的手段孩子自身需要的满足是建立分享意识过程中的一个必须考虑的条件。对自己十分喜欢的玩具,你让孩子与人分享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如果一定要让孩子“忍痛割爱”,就有些过于牵强了,因为我们成人有时也不能做到。这种情况下,给孩子奖励也许能让孩子做到分享,却不是我们提倡的。我们还是提倡在可以“分而享之”的情况下,给孩子语言的肯定,给孩子一个拥抱,亲孩子一下,让孩子知道分享不是强人所难,分享是与人共享快乐。只有适时地奖励,才能帮助孩子理解分享的真正内涵,才会使分享转化为内在的、自发的行为。

内容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找资源联系: (复制)婚姻学堂 » 怎样让孩子学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