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妈妈是必不可少的角色。随手翻开一本《发展心理学》教材,或是关于儿童教育的文章,你会了解妈妈是多么的重要。无论是科学界还是文艺界,大家都说“世上只有妈妈好”。那爸爸呢?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家赖安(Ryan)用贝氏婴儿成长量表(Bayley Scales of Infant Development-Ⅱ)研究得出,在2岁时,儿童得到父母的参与和支持越多,儿童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会发展得更好。当然,妈妈在我们的童年中扮演的角色固然重要,我们第一次叫人,发出的音是“mama”,我们在婴儿期很多事都离不开妈妈;但是,爸爸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有很多事是妈妈办不到的。

  爸爸特有的作用

  美国西华盛顿大学的心理学家蒂奇曼•杰(Teachman Jay)在研究中发现,有父亲参与教养的儿童,他们的阅读和数学成绩比那些没有父亲在身边抚养的儿童更好。在另外一个研究中,美国马里兰大学的心理学家娜塔莎•J•卡布雷拉(Natasha J. Cabrera)发现,父亲是否参与儿童的教养影响着2-3岁儿童的智力测验分数。在对国内儿童的研究中,还发现父亲的教养影响着12岁儿童的学业成绩。

  与双亲家庭相比,在没有父亲的单亲家庭中,儿童通常存在更多内在的问题,例如:容易悲伤、社会退缩、焦虑等;同样,也会有更多外在的行为的问题,例如:没有父亲抚养的孩子,他们的攻击性可能更强、更加冲动、或者更可能有多动症。比起双亲家庭的儿童,这些儿童更可能会做出反社会的行为;而亲生父亲不在身边抚养这一点,是很难弥补的,即使社会经济地位很好,或者成长过程中有继父的参与,还是很难弥补这一点。

  有趣的是,研究人员发现,有父亲参与抚养儿童的家庭往往也是那些社会经济地位相对更高的家庭。

  从单亲家庭和双亲家庭的比较来看爸爸有多重要

  探讨母亲在家庭教养中的重要性的研究有很多,但关于父亲的教养很少;即使有,也都是在父亲参与孩子成长过程的情况下研究的。于是,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的艾琳•鲍格内特(Erin Pougnet)等人进行了一项纵向研究,也就是说在一段相对长的时间内对同一个或同一批参与者进行重复的研究。研究者在2000年初对138名6-10岁的儿童和他们的家庭进行了一些研究;在3至5年后,又对这其中的96名儿童和他们家庭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鲍格内特等人在2000年的研究中,共有138个家庭参与,其中34个是单亲家庭(占24.6%),在剩下的双亲家庭中有3个是父亲与母亲分开居住。在之后的研究中,单亲家庭和双亲家庭的比例略有不同,但没有显著差异。

  在研究中,鲍格内特等人对家庭的基本情况与父亲是否参与孩子成长;父母间的冲突;家庭环境;儿童认知功能的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测量。在排除家庭环境等因素后,他们发现父母的文化水平与儿童在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中的操作测验分数有密切的联系(图1)。在父母文化水平较低的条件下,父亲在儿童成长中的积极参与更为重要。

  图1:纵坐标是儿童在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中操作测验部分的分数。横坐标分别是父亲参与儿童成长和父亲不参与儿童成长这2种情况。图中,白色代表父母是低文化水平,黑色代表父母是高文化水平。

  在儿童行为上的问题的调查,研究者发现,父亲是否积极参与儿童的成长,对男孩的行为表现问题影响不大;但是,对女孩来说,影响则非常明显。与没有父亲的单亲家庭相比,成长中有父亲参与的女孩在内在的问题明显少于没有父亲参与的女孩(图2)。换句话说,如果父亲没有参与,女孩更有可能会容易悲伤、焦虑,更可能会有社会退缩。

  图2:纵坐标是教师呈报表(TRF)中,老师对儿童内在的问题容易(例如:悲伤、社会退缩、焦虑等)。横坐标分别是父亲参与儿童成长和父亲不参与儿童成长这2种情况。图中,白色代表男孩,黑色代表女孩。

  因此,爸爸的作用不容小视。爸爸的作用是妈妈无法代替的,爸爸的陪伴和抚养对我们的智力发展以及今后在社会上的行为表现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所以,大家要更加爱自己的爸爸,尤其是女孩们,感谢爸爸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一直陪伴着我们。在下一个父亲节,爸爸下一个生日,送上最真挚的感谢吧!

  编辑的话:除了父亲之外,研究中肯定还存在大量无关变量,研究者一般采取统计学的办法将变量剔除。不过,抚养人的数量和性别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影响,这应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参考文献:

  Erin Pougnet, Lisa A. Serbin, Dale M. Stack, & Alex E. Schwartzman (2011), Fathers’ Influence on Children’s Cognitive and Behavioural Functioning: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Canadian Families. Canadian Journal of Behavioural Science, 43(3), 173–182.

  Teachman, J., Day, R., Paasch, K., Carver, K., & Call, V. (1998). Sibling resemblance in behavioral and cognitive outcomes: The role of father presenc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0, 835–848.

  Ryan, R., Martin, A., & Brooks-Gunn, J. (2006). Is one good parent good enough? Patterns of mother and father parenting and child cognitive outcomes at 24 and 36 months. Parenting: Science and Practice, 6(2), 211–228.

  Cabrera, N., Shannon, J., & Tamis-LeMonda, C. (2007). Fathers’ influence on their children’s cognitive and emotional development: From toddlers to pre-k. Applied Development Science, 11(4), 208–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