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分享
用心经验

从家族治疗看亲子关系

一般咨询治疗或辅导多半是一对一进行的,心情不好或有点困扰时找心理治疗师聊聊,或者困难更大一点说不定要服点药找精神科医师来看看。心理咨询和精神医疗基本上是一对一的。

  但是整个来讲,家族治疗最大特色就是不把治疗当成一个人的事情,而是一个家庭的事情。这背后就有一些很独特的假设,基本的假设是:如果一个人有困扰,他的家人一定也脱不了干系。如果他一个人在受苦,全家人也在受苦,那何不全家人一起来努力探讨原因、一起找点方法?因为再好的心理治疗一个礼拜最多一两次,见面两小时,可是家人要跟他一个礼拜七天在一起,而且他们有血缘的关系,是情绪的一个整体,那为什么他的家人不一起来探讨状况、一起努力呢?

  在草创的时代发现一个经典的例子:一个二十岁出头的男孩住院治疗,一段日子后有很多进步而让他出院回家,却发现他在医院本来培养的一些新的态度、习惯,一回家后马上就不见了,治疗效果通通不见,很快就故态复萌,于是治疗者发出问题:“家”对病人的治疗到底是助力还是阻力?甚至难道发病的原因跟家庭有正面或负面的关系吗?

  基于这样的好奇心,早期的先驱者在精神科里把全家人找过来一起看看,于是在里面读出很多东西,慢慢发展了家族治疗的理论和实务。先不讲精神科,谈谈你我的经验:长期住校后回家会不会忽然觉得很多地方不对劲,看家人不顺眼?因为在外面看到一些新的价值观,对家里的老习惯就不习惯了。

  年轻人离开家以后在外受到成长的刺激,可是在回去的时候发现“老我”就会出现。因为,家庭是一个系统,我们都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系统观会说“人在系统中,身不由己”,当你要回老系统时,当爸爸妈妈妹妹弟弟都是原样,我再回到我原来的座位上,我就会变成那个原样。没有谁故意要我这样,可是一家人在一起,如果去留意,就会发现每个家都有每个家的舞蹈:像妈妈眉头一皱,爸爸就会说“你们又惹妈妈生气”,弟弟赶快保护自己就会说都是姊姊,姊姊情绪比言语快,就赌气不说话回房间摔上门,妈妈看到就去安慰,这是一个舞蹈,是很自然的。这之间有连锁反应,家人在一起久了,有熟悉的舞步。我们一回到家,所有的老样子,包括美德和毛病就都通通出现了。

  这种讲法一点都不是要责怪家庭,家族治疗就是要收起指责的手;正因为我们说家庭当成一个整体、一个系统观来看,所以要怪就怪那个舞蹈、系统。全家没有任何一个人会是罪魁祸首,我们不相信有一个人要负全责,也不要说病人是害群之马,他只是被全家公推出来,代表全家表示有受苦的地方,家有需要帮忙的地方,家庭有可能是我们困扰的来源,家庭也是我们要走出困扰的途径。

  家人之间牵连这么浓,好的地方是家庭永远是一个支持系统,坏的地方就是之间情绪上的纠葛很深。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忠诚度高的人,在家里受伤的机会特别大。

  有一个研究定论说:倘若家中有一个人有精神疾病,有一些情绪上、行为上的偏差的时候,家人的“高度情绪投入”跟“低度情绪投入”相比较后发现,家人越是对病人有高度的情绪投入,这个病人的预后越不好。

  换句话说,当儿子病了,妈妈说:“儿啊,娘的一切都是为你而活。你病了,娘就不上班,放下一切,娘全心照顾你。你不好娘也不想活了!”这态度对病人不见得好。情绪投入稍微低一点、淡一点,妈妈也是关心你,照顾你,可是情绪还是可以分得开,这样反而比较好。倘若家人之间的成败荣辱连在一起,儿子考不上大学妈妈成天哭,妈病了,女儿觉得完全都是自己不孝顺,有罪恶感也睡不着吃不下,这现象也许是因为有太强烈的“看不见的忠诚”。

  中国人说中庸之道。所以做妈妈的标竿是做一个good enough(够好)的妈妈就可以,千万不要当完美的妈妈,太完美是很病态的。情绪上淡一点点,不要被牵连得太厉害。甚至有人说如果两个人情绪牵连太厉害,爱太浓,变成是一个“魂结”,好像两个人的魂都连在一起,你过不好我就没办法过好日子,那我过不好你也没办法过好日子;彼此不自由也不健康。

  有一次有母女两个人来中心谈话,妈妈五十岁左右,女儿约二十七八岁。母女两人之间很相爱,可是她们之间那个忠诚好像有点紧密,听听她们之间交谈,妈妈说:“你到现在还不结婚,真是我最大的忧愁。”女儿就说:“妈妈,你一天到晚都在忧愁不快乐,我下了班都不敢出去跟人家玩,我怎么有机会谈恋爱?”她们绝对是相爱的,但彼此的忠诚也要适度调整。

  近几年来,我国有几个常见的问题是需要家庭治疗的,例如子女厌学、网瘾、离家出走等引起的父母严重不合。困难在于,总是事情已经相当严重才求助于治疗者,并且“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实际上问题早就已经存在了。对于这两种问题,照例是父母积极求助,子女却并无改变自我的动机;或父母坚决认为是孩子的问题,自己没必要咨询。因此,专家认为家庭治疗往往需与个别心理治疗配合进行。

内容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找资源联系: (复制)婚姻学堂 » 从家族治疗看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