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不是认同对方的道理,而是认同对方的感受,接纳对方的情绪。

  “曰喜怒 曰哀惧 爱恶欲 七情具”——《三字经》

  情绪是人与生俱来的遗传,它有正面,有负面,就象世界由阴阳组成一样,正面和负面情绪,也只是象一个硬币的两面而已,它只是一个客观存在著的事实,情绪本身没有好坏对错之分,都是一个人当下的真实状态而已。关于“情绪”emotion,这个词,有解释说它来源于“动作”motion,“运动”movement,情绪是无法恒常的,它们移动,因此它们才是情绪。在我们的身心中,每个时刻,总是持续不断地从一个情绪转移到另一个情绪,情绪本质上就是流动的。

  很遗憾的是,多少年来,我们的教育都在教导我们,消极的负面的情绪是“不好的”,我们必须为我们有那些不好的想法感到羞愧,我们根本不应该那样想。更加可怕的结果是,我们绝大部分人在这样的教导下,已经不知道自己真正的感受是什么了,明明想哭,还要面带笑容,明明生气,还要表现的很平静,明明恐惧,还要摆出无所谓的样子……

  “鱼儿会游泳,鸟儿会飞翔,人会感知。我们有时开心,有时不开心,但是,我们的生活中一定会有这样的时刻:我们感到愤怒、恐惧、悲伤、开心、贪婪、内疚、渴望、不屑、喜悦、厌恶。尽管我们无法随意地选择这些情绪,但是,倘若我们知道它们是什么,我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何时以及如何表达出来,这是问题的关键。许多人被教育得不知道自己的真实想法是什么,当他们感到憎恨时,被告知说那只是不喜欢而已;当他们感到害怕时,又被告诉说没什么好害怕的;当他们感到痛苦时,教育建议他们要微笑著勇敢面对。我们中的许多人被劝诫在不开心的时候要强作欢颜。

  在以上的这些矫饰中我们真正该做什么呢?说实话。情感教育可以帮助孩子知道他们的真实想法。对孩子来说,知道他怎么想,远比知道他为什么会这么想要重要。当他确确实实知道了他内心的真实感受,那么他的内心就不太可能觉得“一团糟”。”——吉诺特

  当孩子不开心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办法很简单,同理孩子不开心的感受,表达出你对孩子的理解,这就够了。

  一个正在情绪当中的人,是无法听进任何道理的,当自己的伤心、愤怒有人接纳时,抗拒也自然就会减少,这些就算是用在成人沟通上也是如此,试想一下自己生活中的某些经历,一定有类似的。当孩子情绪宣泄出来,感受到被父母接纳和认同后,才能够听见你所说的道理和建议。

  “埃里克,九岁,怒气冲天地回到家里,他的班级本来打算去野餐,但是下雨了。他的父亲决定用一种新的方法。以前他总是说一些让事情变得更糟的话:“天气不好,哭是没有用的。以后会有玩的时候。又不是我让它下雨的,你为什么要冲我发火?”

  但是,这一次,埃里克的父亲没有这么说,他心里想:我的儿子对错过了野餐反应很强烈,他很失望,他用怒气向我表现他的这种失望,我可以帮助他的,只要对他的感受表示理解和尊重。于是他对埃里克说:“你看上去很失望。”

  埃里克:我当然很失望了。

  父亲:你已经准备好了一切,该死的却下雨了。

  埃里克:是的,正是这样。

  这时,出现了短暂的沉默,然后埃里克说:“哦,不过,可以以后出去玩。”他的怒气看起来消失了,在下午余下的时间里,他都很合作。通常,只要埃里克生气地回家,一家人都会心烦,迟早他会激怒家中的每个成员,直到深夜他终于睡著了,家里才能重回宁静。这个方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它在哪些地方产生了作用?

  当孩子处于强烈的情感中时,他们听不进任何人的话。他们不会接受任何意见或安慰,也无法接受任何建设性的批评。他们希望我们能够理解他们心里在想什么,希望我们明白在那个特别的时刻他们的心情。而且,他们希望不用完全说出自己的遭遇,我们也能够理解他们。他们的情绪只会透露一点点,我们必须猜出剩下的部分。”——《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有些父母可能会对这样的方式有所担心,如果我总是认同孩子,会不会导致他的行为过度放纵,以为他做什么我都会允许?

  这里有个很关键的地方,我们同理的只是孩子的感受,不涉及行为。而感受是不用担心泛滥的,只有被拒绝的感受才会成为隐患,情绪的能量一旦被抗拒,卡在身体里,就好象一块积满了雨水的乌云,是总有一天会爆发出来。

  “这样的回答会让父母和孩子之间产生亲密之感。当孩子感到被理解时,他们的孤独和伤痛就会减少。当孩子被理解时,他们对父母的爱也更深了。对孩子受伤的情感来说,父母的同情是情感上的急救药。

  当我们诚恳地承认孩子的困境,说出他们的失望时,孩子常常会获得面对现实的力量。”——吉诺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