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分享
用心经验

如何培育孩子自尊与自强心

  通常意义上讲,良好健康的“自尊心”和“自强心”就像一对孪生兄弟,良好的“自强心”是在良好的“自尊心”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且它们的形成时间几乎是相同的。父母从孩子2岁开始,也就是当孩子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进入中后期的时候,针对孩子“自尊心”和“自强心”的培育就应该开始进行了,而且几乎是同时进行的。

  自尊心

  什么是“自尊心”?

  简单的说就是“被重视性逻辑思维”。由于成长所依赖的客观信息环境不同和父母培育目的不同,导致培育方案也不同。所以,不同的孩子,其“自尊心”所关注的点及其表现的“比较环境”就不同,这样一来,不同孩子为培育“自尊心”所需要的信息环境也不尽相同。

  如果孩子对“识字”非常有兴趣,那么这个孩子在参加以“识字”为主题的活动(游戏等)中,识字量多少的比较就会成为孩子在这个“比较环境”中的“自尊心”。

  “自尊心”是如何形成的?

  根据父母对孩子培育的目的,科学合理的在孩子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和丰富成长过程以及所依赖的客观信息环境中,科学合理的帮助孩子实现“兴趣性逻辑思维”的培育;在此基础上,在孩子“心理健康”成长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合理应用“比较环境”种的“比较心理”父母所希望的“客观自尊心”就能得以良好的实现。

  自强心

  什么是“自强心”?

  就是在“自尊心”初步形成后(相对短的时间范围内),能够在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期和丰富成长过程中,通过“比较环境”和“比较心理”在信息环境中呈现出更为强烈的“被重视性逻辑思维”外在表现的过程。

  例如,一个孩子对“识字”非常感兴趣,那么这个孩子在参加以“识字”为主题的活动(游戏等)中,因为没有得到想象的名次或者是老师的表扬而闷闷不乐,甚至会出现不吃饭、拒绝再参加类似的活动或者不上幼儿园等一系列行为表现。这就是孩子“自强心”受到一定伤害的表现。

  “自强心”是如何形成的?

  父母对“自强心”的合理培育更应当小心谨慎,因为在“比较环境”中, “心理比较”是个强烈的过程,不恰当的培育方式很容易导致孩子“心理健康”在没有得到预先设定好的保护措施下自我崩溃。这种“崩溃”,不仅会使孩子已经有的“自强心”受到影响,也同时会使它的“孪生兄弟”??“自尊心”受到极大的打击。此前从培育目的出发,精心培育的“兴趣性逻辑思维”也会消失和改变,那么父母所期望实现的培育目的就很难得以顺利实现了。

  在科学合理的培育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孩子的“自强心”和“自尊心”在不断变化,这是因为孩子最初形成的“自尊心”和“自强心”是单纯性质的“自尊心”和“自强心”,很容易受到影响和打击;而随着逻辑思维的丰富成长,其“自尊心”和“自强心”逐步成长成为“复合性自尊心”和“复合性自强心”。

  当孩子“复合性自尊心”和“复合性自强心”形成以后,其“自尊心”和“自强心”就有了比较强的抵御影响和抗打击的能力。也就是说,当复合性质的“自尊心”和“自强心”形成后,孩子“心理健康”的成长就会有了更多的保障。

  正因为如此,父母在培育孩子的过程中,为有效提高孩子“心理健康”的抵御力和抗打击能力,适时、适度的使孩子的“自尊心”和“自强心”受到一定比例的挫伤(失望)是非常有必要的。

内容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找资源联系: (复制)婚姻学堂 » 如何培育孩子自尊与自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