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分享
用心经验

孩子该交什么样的朋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也。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也。

   ——《论语·季代》

  2500多年前,孔子就对“益友”和“损友”下了这么精辟的定义。墨子也有“人生如素丝,固染不可不慎”的说法。这更表明,儿时的交友会影响孩子的终生成长。

  交友的3个关键时期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雷雳告诉记者,儿童的友谊会随其成熟程度而改变。

  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注重寻找“玩伴”,结交性格外向的朋友。在偶然中相遇,没有什么目的性。

  小学高年级:除了是玩伴,还得志趣相投。这时的友谊并不牢固,几天不见,也不会挂念。

  初中以后:友谊逐步稳定,进入内心分享阶段。这一时期,他们希望从朋友身上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发现谁才是“真正”的朋友,并愿意和父母分享他们的友谊——“妈妈,我周末想去丽丽家和她一起做功课,可以吗?”

  品德优良是第一要素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原来他家住在坟地附近,孟子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再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于是不再搬家。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可见,对于父母来说,除了身体状况、学习成绩,孩子的交友问题也是应该关心的“一桩大事”。但是,孩子到底应该交个怎样的朋友,家长们真的了解吗?

  杰杰已经是个四年级的学生了,可杰杰妈却总认为他不懂应该交什么样的朋友,让人担心:

  有一天放学回来,杰杰很高兴地告诉我,他在学校认识了一个“好哥们”,处处替他“出头”。一次在球场上,邻班的同学打球不小心把杰杰撞倒了,“好哥们”立马冲上去,把那个同学拽过来,让他给杰杰道歉。听完吓了我一跳,杰杰怎么会认识这种“小混混”!

  杰杰交的朋友真有问题吗?在专家看来,未必是这样。

  “不论多大的孩子,选择朋友都应该把品德放在第一位。”上海市关心下一代委员会主任委员胡庆澧表示,小时候,一个人的品德好坏很难有个量化的标准,但可以从其他方面来考量。比如,这个孩子是否有礼貌,是否遵守纪律等。对此,雷教授也表示赞同。他认为,类似杰杰“哥们”这样的孩子不一定就是“损友”,或许他的行为方式有待改进,但品德未必有问题。

  另外,和学习好的同学交朋友是很多父母都认同的一项准则。他们认为,这样可以带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其实,这只能说明,父母对成功与否的评价标准太单一,潜移默化中,这会给孩子灌输入同样错误的理念,认为学习好才是人生唯一的追求目标。”雷教授认为,与其要求孩子和成绩好的学生交往,不如多鼓励鼓励他们——“我家贝贝很聪明,只要肯努力,成绩肯定不比别人差。”这会让孩子有好好学习的信心和自觉。

  也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和家庭条件好的同学交往,生怕孩子变得不学无术、贪慕虚荣。“然而,这种判断标准也过于片面。”胡庆澧表示。家庭条件好未必就是品德有问题。弱化家庭背景差异,鼓励他们公平相处,告诉孩子最基本的“好”与“坏”才是正路。千万不要简单地把不好的行为和家庭贫富等同起来。

  “暴力”干涉,孩子易逆反

  孩子小时候,一切都由父母安排好没什么,但随着他们出现自我意识后,便开始谋求独立,希望自己的想法被别人认可。如果此时,父母的观念还没有转变,他们和孩子的沟通就会出现障碍,令孩子只能选择从其他人身上获得认同。这很容易导致出现交友问题。

  很遗憾的是,许多父母只会“粗暴”地干涉,有些父母甚至带着一种嘲弄的态度“教训”孩子——“你看你都跟些什么人在一起,人家成绩好的肯定不愿意搭理你!”这种处理方式,只会让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更僵化,并将孩子直接“推向”朋友那里,寻求“安慰”。于是,孩子的交友观将变得更加极端。

  如果孩子真的交上“损友”,父母不妨多想想:他为什么会交上这样的朋友?是不是日常生活中的想法被忽略了?是不是有些事情我们做得不好,给他做了错误的表率?多思考这些问题,家长才能明白孩子的真实想法,从而对孩子的交友做出正确干预。

内容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找资源联系: (复制)婚姻学堂 » 孩子该交什么样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