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性从原始社会就存在,也是人类繁衍发展的必要行为。从古代到现代,性逐渐成为了一种文化,性文化发展各不相同。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性文化的发展历程吧!

性文化的成因

性文化映现的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在针对性和与性有关的物质和精神力量所达到的程度和方式。依据其分野的不同,可分为物质方面、制度方面和精神方面三类,物质方面可包括人类为了释放不断产生和蓄积的性能量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器官和能力;制度方面可包括人类为了使性能量的释放与生态——社会秩序相适应,而规定的有关性的禁忌、法律、制度等;精神方面可包括性的心理、体验、观念、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

原始社会时期

生殖崇拜,是原始社会普遍流行的一种风习。它是原始先民追求幸福、希望事业兴旺发达的一种表示。所谓生殖崇拜,就是对生物界繁殖能力的一种赞美和向往。主要部位包括:生殖器、乳房、臀部。

中国古代

中国属大陆性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由50多个民族所组成,受不同地域、经济、文化因素的影响,有着各具民族特色的性文化。中国各民族的发展极不平衡,虽然随着交通的发达,人员交往(包括通婚、商贸往来和争战)等民族之间的交融,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相对落后民族的文化发展,但始终不能达到同步,因而表现出一定的性文化差异。另一方面,性文化又有其特殊性,在同一时代的不同地区之中性文化便可有相当的差异,例如游牧地区一般较农业地区对性更为宽容。而即便在一时代同一地区中也还存在着阶层上的区别,例如“士大夫——市民——乡民”之间的区别,但见于经传的通常只是士大夫的性文化观,市民的性文化观或可见于小说和野史,而乡民的性文化观却较难考查。

在朝代更迭战乱饥荒时期人口大规模流动的情况下,性关系常变得松散,而在农业定居已稳定若干世代的情况下,宗族和宗教等传统势力就会给性关系带来种种难以逾越的限制。

古代汉族社会伦理道德和立法的基础是“三纲”和“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这是汉代思想家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根据“天人相与”的神学观点、发挥春秋时期孔、孟儒家学说总结而来,其后一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国家观念。与此相联系的是中国古代社会根深蒂固的宗族观念。汉族通行一夫一妻制婚姻,但封建士绅阶层普遍存在纳妾现象,在亲属的亲疏观上,以父系为中心。

父系家族的延续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头等大事其中在诸如汉文史学、文学和艺术的文献中,保存有不少性文化内容。属于古代医学分支之一的中国古代房中术,远在2000多年前的秦代前后即已基本成型,其学科内容已相当于今日的性学。

现代:中国性文化博物馆

中国性文化博物馆目前收藏了2000多件罕见的性文物,陶瓷、春宫图、青铜器等等。这些性文物都是过去深藏不露、秘不示人、难得一见的,而且形式千姿百态,雕塑、绘画、雕刻、书法、诗词等济济一堂,有不少展品已经是国家的孤品和珍品,全国罕见。

性文化密切关联着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这是因为,创造文化离不开人,离不开人的繁衍、人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两性的和谐和合作。性文化凝聚着千万年来几乎涉及各个领域的学者、思想家以及广大民众的探索、努力、追求与抗争。

这些都是我国以及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正是这些经过漫长的岁月冲刷、积淀而成的性文化,真实地向今日的人们展示了祖先的生活历史,不断地追求幸福与自由的历史,启示人们去探求这方面的规律,从而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性知识有积极的正效应的一面,也有消极的负效应的一面;性有其自然属性,更有其社会属性。性文化可以促使社会的稳定发展,长治久安,而性愚昧、性禁锢、性混乱、性疾病则能导致个人毁灭,家庭解体,社会动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