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分享
用心经验

我们为什么对伴侣的渴望如此强烈?

我们为什么对伴侣的渴望如此强烈?

李长龙

我们为什么对伴侣的渴望如此强烈?

我们有时对伴侣的渴望如此强烈,以至于会变得很不理智。但如果看一下人类的进化史,这种渴望就变得很正常了:正因为有了爱情,我们才能被称之为人。

人类进化至今到底需要怎样的社会关系呢?查尔斯•达尔文的进化论说是“适者生存”,但达尔文所谓的“适者”并不是指那些最强壮的、速度最快的或者最好的,而是指与特定环境最相适应的。如果世界上只剩下竹叶这一种食物的话,那么速度飞快、到处乱跑浪费体力的功夫熊猫存活的几率,要远小于那些速度缓慢、静静地坐在那里并充分利用每一口粮食的普通熊猫。对于人类而言,我们最适应的环境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为何会渴望爱情?

天生要与人发生联系

在人类所有生存技能中,排在第一位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如何维持关系。一些动物在出生后几分钟内就可以奔跑,而人类在出生后却无法照顾自己,童年时期必须借助父母的帮助才能存活。但所有母亲都说,婴儿的需求多多且让人筋疲力尽,并且母亲也需要动力让她承担这份工作。能够从这份费心费力的工作中获得的回报就是爱。正如英国心理学家、心理分析学家、依恋理论(第16页中有介绍)之父约翰•鲍比在1957年说的那样:“孩子的笑容具有强大的力量,把母亲们深深地迷住了,并让她们任劳任怨。每天献给自己母亲一个大大笑脸的那些孩子,能够得到最多的母爱和最大程度的关怀,谁能质疑这一点呢?”

我们为什么对伴侣的渴望如此强烈?

得到良好养育的孩子能够茁壮成长,否则的话,即使我们衣着整洁且丰衣足食,危害依然很大。例如,20世纪40年代的一个研究发现,在孤儿院中长大的孩子中,超过三分之一活不过两岁——他们不是死于饥饿或者风餐露宿,而是更根本性的“停止发育”,是由于无法获得足够的拥抱、玩耍和关爱而停止成长。

从孩童时代到憧憬浪漫

这些与浪漫爱情有何关系呢?答案很简单:我们迟早会长大,但是我们无法丢掉内在的与人联系的诉求。我们只是将依恋的对象从幼时的养育者转移到了能够找到的新的“根基”上——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个新的根基就是我们的伴侣。相亲相爱以及为人父母是人体的两大主要“神经调质”,并重塑了我们的大脑。父母的养育能够让孩子感到心满意足。同样,一段健康、和美的浪漫爱情能让我们过得更快乐、更自信、甚至于(像本书后面所说的那样)更独立。

爱的进化

自然界中只有5%的哺乳动物是一夫一妻制,其他物种则是将自己的基因尽可能广泛地扩散。即使是与我们血缘关系最近的大猩猩,它们也非常激进、性关系混乱并且男权至上——雄性将所有的婴儿照料任务都留给雌性来做。但有所区别的是,在过去的250万年中,人类大脑容量增加了两倍。为了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满足沟通需求和工具的使用(以及寻找并保持爱情),从最早住在山洞中的采猎者开始,我们必须变得越来越聪明。脑容量的增加意味着头部变大,并且根据哺乳动物的标准来看,人类的出生时间是非常早的:长颈鹿在出生后几分钟内就可以独立行走,而人类婴儿在出生时则显得很无助。

我们为什么对伴侣的渴望如此强烈?

照顾这样一个婴儿是非常累的:需要很大的工作量。有些科学家甚至称,我们之所以从靠指背行走的灵长类动物进化到双足行走的人类,就是为了解放双手为下一代取各种生活用品。婴儿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成人,进而又生出自己的孩子。当然,并非所有人类都遵循一夫一妻制,但即使是“开放式婚姻”也依赖于一种核心的、基本的联系纽带:我们需要共同努力以生存下去。我们是社会动物,因为在我们最需要爱时(即当我们还是婴儿时,当人类这个物种还处在孩提时代时),是爱的纽带将我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当然,没有爱情,我们的感情依然可以很健康(事实上,能够独自应对一切是稳固感情生活的最 佳标志之一),但渴望爱情却没有任何不智之处。从生物学的角度讲,我们就是为爱而生的。

《DK爱情心理学百科》,英国DK出版社, 李长龙著,侯佳译,电子工业出版社

内容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找资源联系: (复制)婚姻学堂 » 我们为什么对伴侣的渴望如此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