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她不曾原谅,只是习惯放过

张爱玲:她不曾原谅,只是习惯放过

作者:岳晓东

她是一个特别的女人,

她的故事至今让我们追随。

她就是张爱玲,

一个不曾原谅,

只是习惯放过的爱情中人。

张爱玲的童年

张爱玲出身极其显赫,祖父张佩纶曾任福建巡抚,祖母李菊耦是李鸿章的长女,母亲黄素琼是首任长江水师提督黄翼升的孙女。可就是这样一个显赫的家庭,给了张爱玲一个不快乐的童年。

张爱玲:她不曾原谅,只是习惯放过

张爱玲的父亲张志沂生活浪荡,赌钱、吸大烟、嫖妓、养姨太太。接受新思想的黄素琼哭过、闹过、反抗过,但是张志沂不改恶习。最后,黄素琼以出国留学的名义离家出走。此后,张志沂再婚,继母孙用蕃对张爱玲及其弟弟十分冷漠,丝毫没有让他们感受到亲情的温暖。所以,张爱玲从小就想逃离这个家。

张爱玲:她不曾原谅,只是习惯放过

一次,张爱玲在生母家住了几天回来,却遭到继母和父亲的毒打。父亲还把她关在一间空屋里好几个月,由巡警看管。即使张爱玲得了严重的痢疾,父亲也不请医生,让她差点儿死去。

被幽禁半年后,张爱玲终于逃离了这个充满仇恨的家族,奔向了母亲。然而,因为钱的问题,母女间的情感也彻底消磨掉了。

1939年,张爱玲以远东区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英国伦敦大学。母亲黄素琼无情地选择自己游学,不给张爱玲提供学费。无奈之下,张爱玲选择转入香港大学读书。

因为学业出色,一位名叫佛朗士的英国教授私人奖励了张爱玲800港币,这是她一年的学费。可黄素琼竟拿着这笔钱出去打麻将,结果全都输掉了。由此,张爱玲和母亲的关系走到了尽头。

张爱玲:她不曾原谅,只是习惯放过

她从不曾原谅,只是习惯放过

没在家庭中得到爱和温暖的张爱玲,比谁都渴望拥有一个家。在心理上,她把恋人当作父亲,希望在恋爱中得到父爱的补偿。

1943年,23岁的张爱玲与胡兰成相恋。胡兰成年长张爱玲14岁,时任汪伪政府宣传部政务次长。他能言善道,在南京已有一妻一妾和数位情人。但初恋的张爱玲难以自拔,送给胡兰成一张自己的照片,后面留言:“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1944年8月,胡兰成抛弃妻妾,与张爱玲定下婚约。此后,胡兰成去武汉办《大楚报》,立即爱上了护士小周;抗战胜利后,胡兰成逃亡,留下张爱玲独自面对舆论攻讦不算,还爱上朋友的妻子范秀美。

张爱玲去温州找他,要他在自己与小周之间做出选择,他不肯。张爱玲责问他:“你与我结婚时,婚帖上写‘现世安稳’,你不给我安稳?”胡兰成的回答是:“我待你,天上地下,无有得比较。若选择,不但于你是委屈,亦对不起小周。”

胡兰成对婚姻的态度,和张爱玲的父亲简直如出一辙。

张爱玲在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写道:“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张爱玲:她不曾原谅,只是习惯放过

张爱玲一直隐忍到1947年,待胡兰成脱离险境后,寄了一封分手信给他,随信还附了30万元钱作为分手费。这无言结局的苦涩,张爱玲只能慢慢地消化。

张爱玲的爱情悲剧,究其心理根源,是因为张爱玲的父母给了她最坏的婚姻榜样。她对什么是健康的婚姻关系既缺乏明确的认识,也缺乏深刻的体验。

她认为婚姻中的男人和女人本来就是父母那个样子。

其实,她从不曾真正原谅胡兰成,只是因为习惯,所以太容易放过。同时,她也见过自己的母亲去哭、去闹、去反抗父亲,但是什么也没争取到。因此,张爱玲有一种习得性无助感,对婚姻极度的不信任。

可以说,张爱玲是带着父母的所有缺点去爱一个男人的。所以,她会轻易地放弃胡兰成,就像当年母亲放弃父亲一样。

为了保护可怜的自尊,张爱玲变得越来越冷漠。

她看别人一针见血,说话可以一语惊醒梦中人;可看自己却多是云里雾里,一再为自己的错误开脱。心理学上,这是典型的合理化,就是为了证明自己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不惜一再否认现实,回避事实,直到不能再推诿下去为止。

36岁时,张爱玲和65岁的美国作家赖雅结婚。这一次,她依然渴望父爱,却已经没有勇气走进爱情,恐惧受到伤害。

张爱玲:她不曾原谅,只是习惯放过

1995年9月8日,张爱玲死于美国洛杉矶寓所,7天后才被人发现。

屋里没有家具,没有床,她躺在地板上,盖着一条薄薄的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