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双面胶》的人都会对书中描述的因婆媳关系导致家庭悲剧的故事唏不已。在《双面胶》里,婆媳双方由于家庭背景的差异,从最初的生活习惯不和谐、到无端猜疑和警惕、再到背后指责直至正面冲突,最终儿子、媳妇与婆婆刀兵相见,丈夫失手杀死了妻子。俗话说:“婆媳亲,全家和”。婆媳关系可以说是中国家庭内部人际关系中的一个传统难题。

婆媳对话:

儿媳庞女士:我丈夫在家是独生子,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长这么大连碗都没有洗过。我俩结婚后买了新居室,没有与公公婆婆同住在一起。

但是婆婆为了照顾儿子的起居,几乎每天乘公共汽车来我们家给儿子做饭、洗衣、打扫房间,叮嘱儿子睡觉盖好被子以免着凉,平时根本不允许儿子干一点活,生怕儿子受委屈。

更过分的是,婆婆总怕我们大手大脚花钱,要求我们必须每个月存一定数额的工资到银行,隔三差五就要抽查我们的存折。日子过得别扭透了。

婆婆陈太太:小两口都是独生子女,娇气,生活能力差,不会干家务活,不会管钱,花钱没计划,嫌我管得多,不管你们能过得好吗?

儿媳小雪:我认为婆媳之间能不能和平相处的关键在于是不是同住。不同住的话,那么两者之间就会很礼让,不会产生一家人的感情,就会很陌生;同住的话,两者之间就很容易产生感情。比如说我,由于没有房子,结婚后一直和老人同住,处得还不错。后来有了小孩以后,婆婆一直带着小孩,很辛苦的。我认为只要我真心地对她,她也会同样地对我的。我甚至可以在婆婆面前撒娇。

婆婆王太太:儿媳当初没嫌弃我儿子买不起房子,而答应和我们两个老人住在一起,就很难得了。现在的年轻人谁不喜欢自由自在地过二人世界?记得因为早饭的问题我们还产生过分歧。我怕他们吃不上早饭,便早早起来做好,却没发觉我做饭的动静影响了他们的睡眠。

于是我就每天晚上多做点饭菜,留着早上热一下就可以了,他们工作累,还可以多睡会儿。儿媳知道我的心意后,感动得都要流泪了。俗话说,以真心换真心,我把儿媳当女儿看待,她同样也会像对待自己的妈妈一样孝顺我。

女调:伍女士,28岁,销售主管

用距离消除矛盾

婚姻什么?肯定不是坟墓,也不一定是安乐窝,更不是战场,婚姻就像考场,婆媳关系问题是试卷上压轴的几道题之一。每家都有些小磕碰乃至大纷争,并且往往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执一词,处理好了,家庭是一张安全网,处理不好,会让人窒息得透不过气来。

一向觉得,如果有条件的话,婆媳之间最好有一定的距离。这个距离,并不是指心理上,而是指地理居住。如果公婆可以自理生活的话,那么分开住,有的时候可以避免很多矛盾与问题。

不要认为我是在回避。事实上,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碰撞才能解决。有时候距离可以消弭很多可能会产生的问题于无形。

我们必须承认,婆媳不是母女,少了一份血脉相连,也便少了一份彼此容忍及矛盾发生后的互相体谅;多了一份天性中地位的对立,许多在常人看来并不算什么的小事与言语,也便往往会激化成不可挽回的矛盾。

长时间地身处同一屋檐下,即便是亲如母女也难免产生种种口舌之争,何况在中国传统中最难相处的婆媳关系。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这个世界上,还有大度的婆婆,懂事的儿媳,即使产生矛盾也不至于有种种嫌隙。但是,绝大多数的时候,不是有大度和懂事就可以消解所有的矛盾。吵一回架,离一回心,这在婆媳之间是最正常不过的了。

婆婆好心,难免因对儿子疼惜得太甚而让儿媳觉得自己置身事外,明明是自己最亲近的丈夫而自己却好像是外人;婆婆年迈,不免唠叨,有时候根本不值一提的一件小事却会重复几遍而让儿媳觉得厌烦,而当这种厌烦表现出来,婆婆又会因自己的好心落得如此下场而备觉委屈;

儿媳好强,对自己家中的事情时而以主妇的身份做些决定,婆婆便不免认为自己的地位与权威受到威胁,从而本来应该很好的事情却产生种种波折;儿媳事忙,对家中的事稍有懈怠,如不能时时做饭整理屋子,婆婆嘴里不说什么,心里却难免有些不舒服,长久下去,矛盾便必然。

记得在一本书上看过这样一段话:两个男人可以化敌为友,男人与女人也可以,但两个女人之间的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尤其是婆媳关系。只要有了芥蒂,就很难互相谅解,即便表面上平静,其实也是各自较着一股劲儿。

其实,如果矛盾产生之后无法彻底消弭,那么我们何妨不试试去尽量避免这种矛盾的产生?

分开住,我们一则尽量避免了同一屋檐下产生长远矛盾的高危性,很大程度地减少相互摩擦的机会;二则,定时地回家去探看父母公婆,可借彼此想念之情,大大增进彼此的亲密。

相见时,念的只是彼此的好,又有谁会想起去制造矛盾产生积怨?

就像那句话说的,80%的时间不在一起,就避免了80%的矛盾。

人生其实有很多技巧,而有的时候,只在距离。

心理学家认为,要处理好婆媳关系,应该把握好以下几点:

首先是做父母的要摆正与儿子、媳妇的关系。有的老人认为,儿子越大越不听话,尤其在结婚后,就像是失去了儿子。有这种心理的父母要想开些,要求儿子像小时候那样依赖父母是不现实的。只有明白这个道理,老人才能摆正与儿子、儿媳的关系,度过美好的晚年。

其次是小辈要尊重老人。有不少老人上了年纪后,离开了工作岗位,子女们相继分居和外出;有的老人丧偶,亲人的关怀与体贴少了,这些都可能使老人产生伤感、孤独、抑郁、寂寞等情绪,当媳妇或晚辈的,都应该设身处地了解老人的心理特点,尽量将婆婆当作母亲着待,积极地去关心她,体贴她,丰富和充实她的精神生活。值得一提的是,在解决婆媳冲突时,丈夫(儿子)切不可偏袒任何一方,否则不但于事无补,还可能把关系搞僵,应在中间起劝解作用,以理服人。

再次是平等对待媳妇。老人要多体谅小辈,不要把媳妇当外人看,对后辈和媳妇应一视同仁不要有亲有疏,更不要摆“婆婆”架子,过严要求媳妇。遇到矛盾冲突时,双方应从对方角度多考虑,一切矛盾就会迎刃而解。如今社会竞争激烈,小辈们在外工作也不容易,有时他(她)们在外遇到一些挫折,作长辈的应尽量给予关心和帮助。

最后是双方互相沟通。宜心胸开阔,常常谈心,有事多商量,非原则性问题不要太计较,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对方,不要说有伤感情的话。遇到矛盾时彼此忍让,切忌赌气不说话,尽量避免“家庭战火”

男腔:王先生,35岁,大学教师

真有之情和应有之情不容易兼有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分真有之情和应有之情。真有之情就是骨肉之情,而应有之情则是社会地位和身份赋予给人的情感,比如对婆婆的尊重和孝顺。人们总对应有之情有过高的期望,婆婆会希望媳妇像女儿那样对自己孝顺,而媳妇希望婆婆像妈妈那样对自己爱护,这实际上不现实,硬要去做,反而会很累、很假。中国的传统观念是如果我们相爱,我们就应该成为一样的人,就要把自己觉得好的东西强加给所爱的人,但有的时候,你觉得好的东西对于你所爱的人是一种伤害,但是我们意识不到。

当原本没有亲缘关系,“本不是一家人”的男女,由于相爱“走进一家门”的时候,主要是被真有之情推动的。婚姻不仅带来了夫妻关系,而且也带来了一大串家庭关系身份,新娘子一下掉进了一张关系网当中,需要四面应付。婆媳关系就是其中比较重要的关系。而对于媳妇来说,婚前与夫家的人一般交往比较少,所以,对丈夫是真有之情,而对公婆和夫家其他成员就只有应有之情。

应有之情这种义务之情,由于仅仅是义务,很容易让人言不由衷或敷衍了事。媳妇心里会想,我们之间没有交情,我不是你从小带大的,因为结婚,我就要对你百般照顾,我自己的父母我还没来得及孝敬呢,能做到现在这样我就很不错了。婆婆心里会想,你在我家里出出进进,就是一家人了,你应该像个儿媳妇的样子啊!一方强调真有之情,另一方强调应有之情,两方都不满意。

然而,抱怨婆婆的媳妇或抱怨媳妇的婆婆常常忽视一个现象,那就是无论婆婆还是媳妇,她们的母女关系一定比婆媳关系要好。被儿媳妇看作是“恶婆婆”的人,却对她们自己的女儿疼爱有加,在她们的女儿眼里,“母亲”、“娘家”都是无法替代的情感港湾。反过来,被婆婆认为不懂孝顺的媳妇,却总是对她们自己的母亲时常惦念,关怀备至。

婆婆看到媳妇与自己的儿子结婚,走进自己的家,就会本能地形成一种预期,那就是儿媳妇应该像女儿、儿子那样对待自己。可是往往儿媳妇因为缺乏“真有之情”恰恰无法做到这一点。儿媳婚后改口称婆婆为“妈妈”,也会本能地将婆婆的行为与自己的母亲相比,形成婆婆应该像母亲这种预期。当双方混淆了婆媳关系与母女关系的时候,往往会因为对方无法满足自己的预期而渐生不满。

不满的情绪出现后,婆婆和媳妇又都会出现一种归因偏误,那就是认为婆媳关系就是婆媳关系,永远不会变成母女关系。有的婆婆说:“无论你怎么对她好,她也不会变成你的女儿的。”媳妇就更容易说:“哪个儿媳妇是婆婆养大的?她怎么会对我像对她女儿那么好呢!”她们都不懂得通过对方的母女关系来看对方的情感和人品,来体会对方的真情。如果用真情来换取真情,婆媳关系就一定会与母女关系一样,成为家庭关系新的情感支柱。

(本文内容/图片转自网络,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