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干爹”文化

在传统上,“干爹”只是“义父”的俗称,非亲生父亲而拜认为父者,叫做干爹。而现在,原本单纯的拟制血亲关系却有了一层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从早年港澳娱乐圈的潜规则,到红十字会郭美美事件,“干爹文化”迅速自娱乐界向社会蔓延,甚至很多女人为了需要,拜认不止一个干爹。

而这种年轻女性攀干亲的风潮,自古就有。古时候的宫廷,刚进宫的宫女除了靠漂亮之外,还要拼家世背景。如果只有漂亮而娘家没有人,一旦失宠,下场会很惨。这时候,聪明的宫女就会认干爹,认有权势的人为干爹,上至大臣下至得宠太监,都可认作干爹。以拟制血亲的方式稳固双方的关系,拉来强势的“干爹”做后盾,在宫廷斗争中也就更有把握。

当然,认干爹并不是女性的专利。拜干爹也是清代官场中拉拢关系、攀附权贵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拜干亲者当中,品行低下、长于钻营的所谓“十钻千拜之流”尤多。在古代官场,为了博取上位的机会,极尽厚黑之学使出浑身解数,认干爹反而成为一门本事。

历史上有关干爹的最早记载,是西周早年很有传奇色彩的周文王和他的义子,比如《封神演义》中的雷震子,当然这些是无法考证的说法。然而之后东周时期成书的《诗经》,却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极为露骨地揭露了早期“干爹文化”的实质内涵。

《诗经·小雅·小苑》有云:“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蜾蠃是一种寄生蜂。蜾蠃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作食物。古人误认为蜾蠃不产子,喂养螟蛉为子,并以此为典故,“螟蛉”在古代汉语里成为干儿子的代称,这也从反面说明,收养者正如同蜾蠃,并不纯粹出于慈悲心肠。

中国的“干爹”文化

认干爹、收义子,其实并不完全是干儿子捡便宜,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互利互惠、各取所需的好买卖。干儿子因干爹而得势,干爹也有了一个“忠心耿耿”的好打手。比如武圣关羽,在今天祭拜关羽的关帝庙中,为关羽塑造的金身背后一般都有两员大将,一个是贴身保镖周仓,一个是他最器重的儿子关平。而这关平就是关羽收养的义子,其父子情谊至今仍被传为佳话。

收义子也是古代军队中常见的“拉帮结派”手段。《隋唐演义》中描绘出的第八条好汉、忠心耿耿保大隋江山的靠山王杨林,麾下义子何其多。一旦看到哪个年轻将领武艺、智谋出众,是可造之材,就将他收为义子。连后来大唐功臣秦琼也做过他的十三太保。

纵观历史,把收义子的方法玩得登峰造极的或许要数引发安史之乱的安禄山。他也是干儿子出身,曾被幽州节度使张守收为养子,发达了之后,建立了一支被称为“曳落河”的“义儿军”,多达八千人之众。这种成建制的“干儿子”群体可谓开历史之先河。

随着时代的变迁,当初以“干儿子”为主体的“干爹文化”,现在却已演变为“干女儿”居多,如今在这些“干女儿”主导下的中国“干爹文化”,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认干爹”的习俗并不完全是负面的,有很多无子女者完全是出于养老方面的考虑。

文/刘典

中国的“干爹”文化

知性社

ID:zhixingshe69

告诉你最不正经的成人之美

↑↑↑(长按二维码自动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