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绥铭

在历史上,我们中国人的性,时时处处受到各式各样的控制,大到法律、道德、习俗、传统;小到家庭、朋友、环境、时机等等。别说几乎没有人能够逃脱这一切,就连足以改变其中一两项的人,恐怕也是寥若晨星。于是,我们所崇拜和追求的“性福”,其实只不过是“笼中凤凰”,区别仅仅在于笼子的大小。

性的最后信仰

但是最近30年来,中国的性革命风起云涌,至少已经在一部分人口中,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冲决和消解了以往的那些控制,性的自主与自由似乎已经喷薄欲出。

但是,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人不这样做呢?其实在目前,抑制着“性自由”的思想力量,既不是孔孟之道,也不是精神文明,更不是爱国主义,而是爱情,是那种自从五四以来就一直深深植入中国人心中的浪漫情爱。

自从1991年开始,我就6次调查中国大学生的性关系与性行为。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提问就是:在性方面,无论你现在做到了哪一步,你为什么没有继续做下去?究竟是什么阻止了你?答案当然很多,但是最主要的就是一个:双方的感情还没到那一步;也就是说,爱情还不足够。尤其是,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到21世纪,虽然有所减少,但是仍然占据主流。

与此相类似,在21世纪对于全国成年男女的三次调查中,已婚者中间所谓的“婚外性行为”,其实主要是“婚外恋”,是出于爱情才“出轨”。这其实不难理解:很多丈夫或者妻子,敢于不计后果,甘于承担后果,非要去做,恐怕只有爱情才能激发出这样的决心吧?

性的最后信仰

反过来看,所谓的“剩女”,其实并不是“条件太高”,她们最主要的动机是坚守自己的爱情标准,绝不迁就。就连在我们最近举办的“老年知性恳谈会”上,主流意见也同样是:可以无性,不能无爱。

总之,目前的多数中国人,仍然是:因为爱,才上床;因为爱,不上床;因为爱,无需床;因为爱,重搭床。

这就是“爱情至上主义”。把它归结为“性自由”,实在是太冤枉了。即使在那些看起来最自由的性活动中,例如“一夜情”,虽然爱情可能不够多,但是却足以对性行为多了一层筛选。

以上分析的是现状,是一种客观存在。那么从价值选择上来说,该如何评价呢?

我们不要忘记了:在发达国家的历史上,“性革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推动力,就是“对于爱情的幻灭”。

爱情当然好,但是它不仅可能是“可遇而不可求”,还可能是“月有阴晴圆缺”,更可能是“几人可得之”。例如在我们的调查中,已婚者觉得爱情很充分的人,只不过刚刚达到一半。那么另外一半的人该怎么办呢?虽然“心灵鸡汤”漫山遍野,但是终归会有一些人因为爱情太难,只得退而求其次,去寻求“性的快乐至上主义”。从目前情况来看,这样的人只会不断增加,没有任何减少的希望。

性的最后信仰

总而言之,把爱情作为性的最后信仰,虽然是现时中国人的选择,但是正因为它是最后的,因此必然会是“抽刀断水水更流”。可惜,这样的预测,就连听我的课的大学生们也难以忍受。他们呼吁我:请不要剥夺我们最后的这一点点信仰!

可是,这究竟是一种宣誓,还是一种悲鸣?还是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