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琳与继母婆媳和睦相处51年,来自邓小平夫妇对老人的孝顺尊敬,也来自老人对子女无私的爱。

1950年

婆媳初相见

卓琳与婆婆夏伯根的故事,从1950年春天的重庆开始。

邓小平回到重庆的消息传到广安,舅舅谈以兴立即找到小平的继母夏伯根,决定乘船去重庆寻亲。

船在朝天门码头靠岸,从未见过继子的夏伯根一路打探邓小平所在,寻到西南政治局大门口时却引起警卫员的警惕:邓书记都45岁了,这个女人也就50岁出头,怎么可能是书记的老娘?

几番交涉,两人终于在晚上见到邓小平夫妇。甫见面,多年未见的舅甥俩立刻忘记了旁人,自顾自拉起了家常。

卓琳打量着被忘在一旁的夏伯根。这是舅母吗?对方身材高挑、衣衫整洁,虽一路风尘仆仆,人却很精神。她为夏伯根端上一杯茶后,问起一路的情况。许久,谈以兴终于想起:“贤娃子,这就是你后妈。”

夏伯根露出局促的笑。

卓琳大吃一惊。原以为丈夫除了舅舅再无其他长辈,没想到还有一个继母!

“是她给你老子披麻戴孝送终的。你老子死后,你们家全靠她撑起来。”夏伯根被谈以兴夸奖得不好意思,“听说你回来了,想来看看你,没有别的意思。”见到了人,她已觉得满足。看着这位只比自己大几岁的农妇,邓小平做出决定:“留下来,我们一起生活,夏妈妈!今后我们给你养老!”

夏伯根愣住了,素未谋面的继子竟想留下自己!卓琳能体悟到婆婆此时的百感交集,她为夏伯根拭去喜极而泣的眼泪,“留下来,你该享享清福了。”

1952年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叫奶奶,我们家不分亲奶奶继奶奶。”邓小平向孩子们介绍家中新成员。卓琳也喜欢跟着孩子们喊“奶奶”,那有毫无芥蒂的亲切感。一起生活两年后,她习惯什么事都与老人商量。

1952年,邓小平调往中央工作,举家迁往北京。“我也去吗?”夏伯根问。

“怎么不去。”卓琳拍拍她的手,“我们是一家人,到哪里都一起。”

到了北京,邓小平立即投入紧张工作中。卓琳代替丈夫领着老人和孩子们逛了天安门,看了故宫、天坛,游遍北京的名胜古迹。游览途中,遇到熟人向她打招呼,卓琳总是主动拉着夏伯根介绍:“这是小平的妈妈,我婆婆。”作为媳妇,她想满足婆婆的一切愿望,而被儿子和媳妇亲口承认,是夏伯根最大的愿望。

不久后,卓琳成为邓小平的秘书,两口子每日早出晚归,夏伯根便揽过所有家务。天没亮,起床做好家人的早饭;孩子上学时间到了,她帮助穿衣盛饭;把一家人送走后,又开始准备中午饭和晚饭。这个曾经撑起广安老家的继母,如今又撑起这个家的半边天。

1967年

艰难岁月里的老顾问

文革开始,邓小平一家被“监禁”在四合院中。卓琳身体大不如前,管家的大事逐渐移到女儿邓楠手上,而婆婆成了邓楠的顾问。

这个家的开销不少:邓小平夫妇的5个孩子以及来京学习的邓家其他孩子;邓小平每天要的“小熊猫”烟;舅舅一家不愿离开广安,卓琳每个月他们寄去10元、20元不等的生活费。

“奶奶,现在日子虽然有点紧,但你千万不能苦了自己,更别想着回老家去,有我和小平在,你什么都不用操心。”卓琳担心老人产生自己是累赘、打算回广安的想法,抢先给婆婆打预防针。

更苦的日子夏伯根也过过,她感激儿媳对自己的爱护。嫁过两次的她知道没有信任的婆媳关系如何折磨人。

缝补浆洗,吃穿用学,夏伯根比以前更操心。能自己做的,绝不买;能接着用的,绝不扔。她用平常人家十分之一的开销,保证了日子一天天过下去。

艰难岁月里,夏伯根对卓琳只提出过一个要求。文革中,无数夫妻为自保纷纷提出离婚、划清夫妻界限。“卓琳,你千万不要和先贤离婚啊。”她越是喜欢这个儿媳,就越容易胡思乱想。

“我不会,我怎么会。”卓琳笑答。她理解婆婆的担忧,她们都见识过背叛出卖,知道坚守感情和信仰最不容易。

“我就知道你不会,”夏伯根如释重负,“你和她们不一样。”

1969年

三个人的流放生活

邓小平夫妇被下放到江西“改造”。

出发前,卓琳和丈夫商量把奶奶带走。夏伯根已经70岁高龄,留她和孩子们在北京,卓琳怎么也不放心,跟着自己走还可以互相照应;可如果北京有个什么好歹,远在江西的两口子如何赶得及。

“奶奶,你和我们一起走。”卓琳对夏伯根说。没想到婆婆已经收拾好行李——她同样放心不下身体不好的儿子夫妇。

卓琳的眼睛湿润了。她一贯觉得尊重对方、孝顺对方,那是作为媳妇该做的;可转眼间,夏伯根回馈给自己更多。

到了江西,邓小平夫妇不许夏伯根再做重活累活,她便在家淘米做饭,尽量抢活干。但三个人没有工资,每月仅靠20元的生活费,日子着实困窘。

“我们种地吧。”邓小平指着所住的“将军楼”楼下空地,“还可以养几只鸡。”

杂草丛生的空地热闹起来。夏伯根和邓小平挖地,患有高血压不能劳作的卓琳坐在小板凳上拣地里的石头。地弄好了,他们找老百姓要了些种子,种些茄子、辣椒等蔬菜。邓小平浇水,夏伯根负责锄草除虫,空闲时几人又在角落里做了个围栏当鸡圈。

我们还可以学着自己酿酒、做豆瓣。卓琳向婆婆建议并立即得到响应。反复研究了几月,婆媳俩终于试验出了邓家的酒和豆瓣酱。三个人的流放生活里,酒香和酱香成了艰难岁月里最香的佐料。

1997年

作为母亲的预感

邓家第三代是夏伯根抱大的。邓小平平反回到北京后,她升级为“老祖”,继续带大了第四代。

1997年2月17日,邓小平逝世。自那天起,97岁高龄的夏伯根不吃饭了,也不喝水。

几天后,卓琳在女儿的陪伴下赶往医院。刚刚送走丈夫,她必须竭尽全力留下婆婆。“我们三个,一个都不能少,少了一个哪个都活不成。”在江西时丈夫说过的那句话回响在耳边,卓琳坐在病床前,紧紧握着老人枯瘦的手。老祖有老年痴呆症,不认得人了,但媳妇认得她,还想和她相扶着走完剩下的路。

4年后的春天,夏伯根辞世,享年101岁。但与婆婆持续了半世纪的情谊在卓琳的回忆里保持着鲜活的模样。

2009年7月29日,卓琳逝世。这一段旷世婆媳情,想必在另一个世界里可以续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