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分享
用心经验

婆媳关系:新家庭的老问题

不是所有不好的婆媳关系都像丁女士家那样突出,但婆媳不和乃至翁婿冲突,直到社会进步到如此程度的今天,仍是“新家庭的老问题”。

  丁女士在咨询师面前哭诉她结婚十几年来的苦恼,令那位执业不久的“专家”颇感诧异。

  丁女士称,她与王某结婚时还是两地分居,一年后生了孩子,丈夫才从外地调回妻儿身边。随之丧偶不久的婆婆也从家乡小镇赶来照顾孙子,丁女士与婆婆之间的冲突就由此拉开了序幕。婆婆炖了老母鸡,似乎不是给正在坐月子的儿媳补身子和催奶,而是先为儿子增加营养:她把两只鸡腿和一碗浓浓的鸡汤先盛出来给尚未下班的儿子留着,然后再掺上一碗开水才将沙锅端到儿媳面前。这种事经常发生,丁内心实觉委屈。可丈夫并不觉得母亲的做法有何不妥,母子情深嘛,儿子与母亲共享两只鸡腿或一条红烧鱼的最佳部位,已是习以为常。丁终于忍不住与丈夫大吵一场,把对婆婆的不满一股脑儿发泄出来。婆婆在隔壁把小两口的争吵听得清清楚楚,当即跑过来骂儿媳“嘴馋”,“不懂规矩”云云。丁看在孩子份上,只好一忍再忍。

  更有甚者,婆婆经常半夜三更推门而入小两口的卧室,说是看看孙子在小床上是否盖好了被子,担心着凉。婆婆还时不时地在儿媳面前念叨:“我儿子是最不能缺觉的。看他近来眼圈总是发黑,都有孩子的人了,还不能节制点?”弄得丁啼笑皆非。婆婆还常向儿媳讲述她自己的婆婆曾经是如何调教儿媳们的,暗示丁要自觉和乖顺些。

  由于忍受不了婆婆的言行举止,丁便在孩子上托儿所之后动议与婆婆分开居住。那时恰逢丁女士娘家在落实政策中被返还了两间私房,而丁的父母已故,她又是独生女儿,房子就自然归她继承了。不料,丁与丈夫商量与婆婆分居之事,竟遭丈夫一顿臭骂,还差点动起手来。丁只好独自收拾了自己的东西,搬到那处私房去了。从此,丁便与儿子过起了“孤儿寡母”的生活。丈夫一个月也难得过来与妻儿团聚一次,丁却还硬着头皮尽量在节假日带上儿子去看望婆婆。后来婆婆患了病,丁的丈夫就连儿子的生活费也不掏了。丁只好省吃俭用,含辛茹苦把儿子抚养到了上高中。此时她的单位减员,她被动员提前退休。可是儿子的生活与学习费用大增,使她深感难以独自承受。她想与丈夫离婚,心想这样可以要求丈夫承担一半抚养孩子的费用吧。可是丈夫却对她说:“离婚?我们家没有这样的传统!你不孝顺老人,还不许我为她老人家养老送终?老人病成这样还有多少年的活头?你就不能再忍一忍?要不,你就与孩子还是搬回这边来吧。你没见我也很辛苦吗?”丁女士自己因为长期劳累与痛苦,身体也很虚弱了,当然不愿再回去受“二茬罪”。她心想,自己说不定还熬不过婆婆而先去见上帝呢。矛盾之中,她去找了心理专家咨询。而那位专家也似乎没有什么好的“处方”可以给她疗伤,只劝她一边继续忍耐,一边说服丈夫适当拿点钱出来资助孩子上学。说来也怪,丁的丈夫并非独生子,他还有个哥哥在另一个城市,生活条件比丁家好得多。据丁说,婆婆因为曾与大儿媳闹得不可开交,才赌气把病中的老爷子拖回家乡小镇。不久,老爷子就去世了。婆婆曾骂大儿子是“窝囊废”,发誓永不进他家门,于是二儿子便成了老人唯一的依靠。这一切,是丁女士结婚后在电话中听大嫂说的。

  当然,不是所有不好的婆媳关系都像丁女士家那样突出,但婆媳不和乃至翁婿冲突,直到社会进步到如此程度的今天,仍是“新家庭的老问题”。姻亲矛盾,尤其是婆媳矛盾,依旧是影响夫妻关系的一个较普遍的因素。婆媳之间的微妙关系,似乎从夫妻一结婚就暗藏下来。如今人们寿命延长,两代人生活会长期交织;我国独生子女一代的特殊生活历程,更使婆媳相处难以回避。在我曾经接待的来访者中,因婆媳冲突而影响夫妻关系的例子,实不少见。

  首先要明白,爱情是两个人之间的事,结婚却是两家人的事,它不仅意味着夫妻要长期生活在一起,而且使两个原本不相干的家庭建立了亲属关系;男女双方分别作为女婿或儿媳加入到双方的家庭关系之中,难免有所不适。这种不适具有大致相同的成因,在此以婆媳关系为例加以分析。

  第一,血缘关系与非血缘关系的亲疏不一。尤其是我国,有长期封闭的小农经济传统,血缘认同的心理积淀根深蒂固。儿女是“本家人”,儿媳是“外姓人”;加之儿女是老人亲自抚养大,儿媳是从别人家嫁过来的,感情上就是不一样,天然带有某种排斥性。

  第二,文化心理因素。结婚后,儿媳面对婆婆和其他姻亲,该如何与他们交道?何时将“伯母”改口为“妈妈”?她心理上不无难度;若长期不改口,婆婆心理上又不无别扭。如果因为住房等原因,小两口不得不住在男方家里,婆媳关系的矛盾就更易显露。昔日,婆婆是家庭的“权力中心”,如今,家中又多了一个“贤妻良母”,婆婆内心难免有“权威动摇”之忧;她希望儿媳勤快周到,但又担心她“越权”,往往表现出有意无意的挑剔或刁难,让儿媳处于“君家妇难为”的窘境。如果这位婆婆本身有“千年媳妇熬成婆”的经历,那就更容易借题发挥,补偿过去残留下来的委屈心理。

  第三,潜在的“母子互恋”情结。原本,母子之间是有一种难以名状的眷恋之情的。少数婆婆,尤其是因丧偶或离异而守寡的婆婆,长期把儿子作为心理慰籍或精神支柱,儿子娶妻后,母亲生怕儿子“娶了媳妇忘了娘”,难免疑心生暗鬼,透过其言行举止让儿媳察觉出来,儿媳可能向丈夫发泄不满,使作为丈夫和儿子双重身份的他产生“忠孝难以两全”的矛盾心理。民间传统中有不少关于母子之情重于夫妻之情的“孝道”故事,也有关于婆婆性心理的崎变而嫉妒小两口亲昵的流言,这些都可能加重儿媳的疑虑。

  第四,经济上的利害关系。对于那些一贯控制儿子经济收支的婆婆来说,儿子婚后财务关系的改变可能让母亲颇不习惯。即使婆婆经济上并不困难,也仍可能不愿失去经济大权;如果遇上一个独立特行、坚决“夺权”的儿媳,矛盾就更尖锐了。

  第五,老人在小两口冲突中的偏袒。小两口结婚后需要相当时期的“磨合”,在此过程中发生争吵、怄气、抱怨、指责甚至粗暴言行在所难免。这种情况若间接或直接地让婆婆发现,婆婆不容易做到公平对待,往往是不由自主地偏袒儿子,这就会加剧儿媳在心理和情感上的不良反应。

  总之,婆媳矛盾带有普遍性。那些早有心理准备的成熟夫妻,可能处理得好些。处理的原则不外乎体谅、宽容和沟通。在处理婆媳关系中,有两条“铁定”的原则。第一,晚辈无条件地忍让。即使感到委屈、吃亏,也要忍让。企图一时改变老人的观念、习俗和态度,几乎是做不到的,作为晚辈,只能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讲求处理方式。第二,在婆媳有矛盾的情况下,儿子是血缘与姻缘双重关系的身份,他必须“抹稀泥”,起缓冲作用,尽量息事宁人,决不能因偏向一方而加剧矛盾。有人说,“会做夫君的两头瞒,不会做夫君的两头传”,就是这个意思。对于那些婆婆公公都还健在并能够生活自理的家庭来说,小两口与老两口最好选择“弹性邻近组合型”生活方式,即尽可能不住在一套房子里,但又要便于经常来往,互相照顾。然而,对于丧偶的老人来说,就不得不与儿子或女儿住在一起,作为儿媳或女婿,必须克服困难,耐心接纳。

  由于现代老人大多健康长寿,婆媳关系要伴随一个家庭许多年。现代独生子女进入婚姻,老人风烛残年的精神安抚和身心照顾已没有多个子女共同承担,因此小两口自始至终处理好与双方父母的关系,对婚姻家庭的和谐与幸福具有“长治久安”的意义。

内容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找资源联系: (复制)婚姻学堂 » 婆媳关系:新家庭的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