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分享
用心经验

为什么中国的父母总喜欢逼迫子女结婚,这背后到底有什么心理机制?

来访者问:

婚姻学堂咨询师答:

一、不少中国父母思想传统,深深认同中国文化的血脉观念,譬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潜藏的是人类的死亡焦虑,潜意识中感到血脉传下去仿佛可以获得永生。在特别重男轻女的家庭中,家里的独苗如果只生了一个女儿,父母都可能担心断了香火。

二、如果具有传宗接代思想的父母,同时十分好面子,便可能加剧对子女婚姻干涉。他们担心别人笑话自己的孩子找不到对象,这就严重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和面子。

“不结婚就是异类”这是父母对自己和单身子女的预期焦虑,他们的内在信念是:“如果我的孩子不结婚,那么我就是异类的父母”、“如果我的孩子不结婚,那么我的孩子就是异类的青年”,这种因异类感产生被排斥的孤独感和羞耻让他们难以承受。

三、不少中国父母具有强烈的符号思维,而不是辩证思维。符号思维的最大特点是对表象过度象征化,而剔除了事物的丰富性。

拿不婚来说,他们通常会建立这种符号等式;“不婚=无能”,所以,“如果我的孩子不结婚,别人就会瞧不起我的孩子”。可是用辩证思维来看待问题,不婚和无能两者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论不婚和结婚都含有利和不利因素,并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问题,也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结婚。

在一定程度上说,父母意识是为子女的幸福着想,潜在的是承受不了人言可畏带来的自恋受损。

故而,题主有这种体验并不奇怪:“他们认为我只要结婚,明天离婚都没有关系。”

四、不少父母会担心他们离世后,如果孩子没有结婚、没有生孩子会孤苦无依,留在世界上很可怜,这是他们把自己孤独的体验投射到了子女身上,以为婚姻对孩子与对他们都具有保障安全的意义,而忽略了孩子的独特性和不信任孩子的成熟度。

五、不少父母催孩子结婚生子,是趁着年轻能帮孩子,在身强体健时享受天伦之乐,且有效地给子女做出贡献。

可是,如果子女不情愿,他们的用心良苦可能被子女视为“自作多情”。

——婚姻学堂老师

内容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找资源联系: (复制)婚姻学堂 » 为什么中国的父母总喜欢逼迫子女结婚,这背后到底有什么心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