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至24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会议为2023年的“三农”工作定调。会议指出,建设农业强国要体现中国特色,立足我国国情,立足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农

正文摘要:

12月23日至24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会议为2023年的“三农”工作定调。会议指出,建设农业强国要体现中国特色,立足我国国情,立足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要求,走自己的路,不简单照搬国外现代化农业强国模式。我国农业还有哪些亟待补足的短板?12月25日,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蔡海龙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解读了会议内容,并对这些问题一一作了解答。那么综合来看,目前全球的农业强国有何特点?专家解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解码中央农村工作会议 夯实“三农”压舱石 力争产能再上新台阶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近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对“三农”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强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提出“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等。

业内专家表示,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总体向好,推动粮食产能迈上新台阶,进一步挖掘粮食增产潜力,粮食安全的根基将进一步夯实。为此,要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关键,提高农民种粮综合收益,持续激发农民种粮的内生动力。

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会议将“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作为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指出要“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抓紧制定实施方案。

近年来,我国粮食产能稳定提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粮食实现增产丰收,全国粮食总产量达13731亿斤,比上年增加74亿斤,增长0.5%,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达483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总体是好的,不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保障粮食安全仍面临一些风险挑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研究院院长程国强说,必须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持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更好地保障粮食安全。

“据测算,我国粮食产量在‘十四五’期间有望达到1.4万亿斤。”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市场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韩一军说,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进一步挖掘粮食增产潜力,推动粮食产能迈上新台阶,为保障粮食安全夯实基础。

韩一军还表示,会议强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这是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对保障粮食安全作出的重要部署。下一步,要统筹好稳定与安全的关系,增强我国农业产业链韧性,切实提升大豆油料等产能和自给率,保障我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全球供应链的安全稳定。

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

会议强调,要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把种业振兴行动切实抓出成效,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韩一军表示,继续提高粮食产能,耕地和种子是关键。其中,在耕地方面,除了守住“18亿亩”红线之外,还要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黑土地保护,这是提高粮食产能的根基。

近年来,各地加紧推进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到2022年底,我国高标准农田将累计建成10亿亩。

“但要继续提高产量,靠扩大面积空间有限,重点还要提高单产,种子就成了关键中的关键。”韩一军说,所以要把种业振兴行动切实抓出成效,要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记者从农业农村部获悉,在我国农作物生产中,80%的种子是靠企业提供的。近年来,我国种业企业发展较快,已经拥有两家全球前10强的农作物种业企业,但是多数企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

2021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明确要扶持优势种业企业发展。2022年8月,农业农村部发文表示要做优做强一批种业龙头公司,加快打造种业振兴骨干力量。

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相关负责人指出,只有让更多拥有自有品种的优势企业成为种业市场的供应者、品种更新的推动者,才能真正落实种源自主可控的目标要求。

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

要丰收,也要增收,才能持续激发农民种粮的内生动力。

会议提出,要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保障粮食安全,要在增产和减损两端同时发力,持续深化食物节约各项行动。

“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程国强说。

一直以来,种粮成本高、收益低,是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重要原因。此外,粮食生产还面临市场波动、自然灾害等风险挑战。

为了确保农民种粮卖得出、有钱挣,近年来我国不断强化粮食生产政策扶持,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价格、农业补贴、农业保险等保障机制。2022年,中央先后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农资补贴资金400亿元,缓解农资价格上涨带来的种粮增支影响;继续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稳定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在继续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基础上,实现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益保险在主产区产粮大县全覆盖。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产业发展研究室主任曹慧表示,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要构建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的扶持政策体系,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巩固粮食功能区生产能力,防止出现功能弱化趋势。此外,还要大力发展收购、存储等农业社会化服务,减少粮食产后损耗,推动节本增效,提高农民种粮综合收益。(记者 汪子旭 班娟娟)

来源:经济参考报

解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丨农业强国之路如何体现中国特色?

12月23日至24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会议为2023年的“三农”工作定调。会议指出,建设农业强国要体现中国特色,立足我国国情,立足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要求,走自己的路,不简单照搬国外现代化农业强国模式。

该如何定义农业强国?在建设农业强国过程中怎样体现中国特色?我国农业还有哪些亟待补足的短板?12月25日,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蔡海龙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解读了会议内容,并对这些问题一一作了解答。

“三高”让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

2022年,我国迎来了粮食产量的“十九连丰”,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以有限的耕地养活世界上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中国人的饭碗,再次牢牢端稳在自己手里。作为世界上的农业大国,我国具备着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供给保障能力,但若要迈进世界农业强国的门槛,所要具备的条件,却不仅是这些。

在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蔡海龙看来,世界上的农业强国分为两类。“一部分是像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这样农业资源丰裕的发达国家,他们不仅具备规模化经营的条件,而且拥有很强的农产品生产能力和出口能力。而另一类则是如以色列、日本、荷兰,也被称作农业强国,这是因为他们本身的资源禀赋并不充裕,但能通过科技和精细化的生产,在某一产品和环节上具备很强的竞争力。”

那么综合来看,目前全球的农业强国有何特点?“三高”是蔡海龙给出的答案,“也就是高的劳动生产率、高的土地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他提到,最终表现在市场上,农业国家的农业产品会具备很强的竞争力,它们通常质量优、数量多、对比之下有很大的价格优势,“这是一个农业强国应该具备的能力。”

国情注定中国特色农业强国之路多样化

2022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建设农业强国要体现中国特色,立足我国国情和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这意味着我国的农业强国之路需要区别于当今世界上的现代化农业强国模式,寻找“同归”前的“殊途”,走一条自己的路。

为什么在走向农业强国的道路上要体现中国特色?我国如何体现中国特色?蔡海龙告诉新京报记者,实际上,这与我国农业目前存在的短板息息相关。他提到,一方面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在巨大的人口基数面前,人均资源其实很少,资源禀赋如同“原生家庭”,是无法被改变的。

而另一方面,蔡海龙提到,与目前世界上的农业强国相比,我国的科技实力仍然相对落后;在生产环节,标准化程度还较低;而在农业经营方面,我国的品牌化运营和商品化运营能力还有待提高。“也就是说,在前端育种、中端生产、和末端经营上,我们目前距离农业强国都有差距,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我国‘大国小农’国情决定的。”蔡海龙说。

但每个“原生家庭”又都有各自的“家底儿”,这些也是我国在迈向农业强国过程中,中国特色的体现。“虽然资源禀赋缺乏,但我国资源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这表现在我们既有像黑龙江这样,适合大规模生产的黑色沃土,也有西南地区属于丘陵地带的小规模农业。”蔡海龙说,“这也决定了我国的强国之路肯定不是一条单一的路线,我们东北有规模化的农场,西南有具备高附加值的特色农业。资源的多样化,也注定了我国的农业强国路线是多样化的。”

同时,蔡海龙进一步提到了我国“大国小农”的国情背景,“即便很多地方经历了土地流转,但我国农业人口的体量还是比较多的,总体上还是以小规模经营农户为主,这样的背景使得我国的劳动生产率很难提升。但我们通过社会化服务,在某些生产环节上实现了规模化经营。”蔡海龙说,这是我国提高劳动生产力的重要创新和手段,“我们用市场化的方式,解决了我国人均土地资源不多,土地规模小的弊端。”

最后,蔡海龙还提到,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满足14亿人口对农产品的需求、吃得饱又能吃得好,创造世界未有的先例、如何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业强国实践中不以割裂农村和农民为代价,实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中国特色的体现。

呈现问题让农业短板更具象

会议指出,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科学谋划和推进“三农”工作,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循序渐进、稳扎稳打,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解决农业农村发展最迫切、农民反映最强烈的实际问题,不搞脱离实际的面子工程。

蔡海龙指出,补足农业短板关乎顶层设计的根本问题,而根本问题的具体表现,即会反映为当下农业农村发展最迫切、农民反映最强烈的实际问题。

他提到,资源禀赋的不充足,表现出来的实际问题是我们如何保障重要农产品的充分供给,如何进一步提升重要农产品的供给能力。“另外,小农户的劳动生产率低,表现出来的就是农户们会更关心怎样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收入;庞大的农业人口生活在乡村,农民们也就更在意怎么能让乡村变得更宜居宜业、怎么推进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教育、医疗、养老等等问题。”

蔡海龙表示,顶层设计是长远的规划,政策会推动短板补齐,而当下最受农民关注的实际问题,则是将短板具象化、具体化,解决问题更侧重于实干,更能体现实效。

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