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分享
用心经验

委员建议逐步恢复大内科大外科建制

当前疫情防控政策正在调整,形势也逐步明朗。虽然管控渐渐放开,但是高风险区依然存在;有条件的密接可以选择居家隔离,阳性病人仍需按要求集中隔离。在新政策尚未出台之前,方舱医院依然是重要的防控措施。11月2

正文摘要:

当前疫情防控政策正在调整,形势也逐步明朗。虽然管控渐渐放开,但是高风险区依然存在;有条件的密接可以选择居家隔离,阳性病人仍需按要求集中隔离。在新政策尚未出台之前,方舱医院依然是重要的防控措施。11月29日晚,位于天河区奥体中心南面的体育公园地块应急项目东区正式交付,并迎来首批患者。该项目作为天河区方舱医院,占地面积8.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整体规划建设2565个打包箱,共7000个床位。东区可提供4144个床位,并设有护士站、紧急抢救区、物资楼、医护楼等。我院成建制接管天河方舱医院。委员建议逐步恢复大内科大外科建制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在这里,“看病不用去北京,北京名医来看你”

新华社北京3月30日电 3月30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在这里,“看病不用去北京,北京名医来看你”——“常春藤医生”创新模式帮带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第三医院,使“大病不出县”成为现实》的报道。

从北京出发,向西北340多公里,就来到了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这条漫长的上班路,贾喆等“北京常春藤医学高端人才联盟”(简称“常春藤联盟”)的专家们几乎每周要往返一次。

贾喆,曾经是北京知名三甲医院的护士长,如今成了乌兰察布市第三医院的副院长。

作为一所“年过花甲”的基层老医院,乌兰察布市第三医院曾有过辉煌,也曾跟不上时代步伐。而贾喆等“常春藤联盟”专家的到来,使这所甲子老医院又焕发了勃勃生机。

规范诊疗流程、改革内部运行机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区域医疗服务一体化……一系列变化正在乌兰察布市第三医院悄然发生,每一个微小的变化都不同程度提升着这所县(区)级医院的诊疗能力,为当地群众带来更好的就医体验。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第三医院院长王学生(左四)开会规范早交班制度。受访者供图

甲子老医院迎新生:“医院和我们越来越好!”

早上不到8点就有患者前来排队看病,回想起刚到医院时,早上9点多还有医护人员没有到岗、一天都接诊不了几名患者,贾喆很是感慨:“现在不论是医务人员的工作状态,还是医院整体的诊疗水平,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变化的开端就在2020年6月“常春藤联盟”的入驻。乌兰察布市第三医院是一家始建于1960年的二级甲等综合医院,由于多方因素,近年来医院发展落后于时代步伐,逐渐暴露出基层医院常见的人才流失、技术落后、诊疗能力下降等问题,发展陷入瓶颈。

为了帮助医院摆脱困境,集宁区人民政府开始寻找专业团队进行帮带合作。但是联系了一些大医院、医生集团、专家团队后发现,要么合作成本高,要么模式不适合,直到接触了“常春藤联盟”,终于找到了合适的对象、对路的帮带模式。

“常春藤联盟”是由一群北京各大医院专家级医生联合发起的公益社团。2020年6月8日,“常春藤联盟”与乌兰察布市第三医院正式启动共建共管的合作模式,联盟派出专家担任医院的院长和副院长,帮助医院进行系统性改革,同时通过联盟专家出诊和医院医护进修“双向交流”的方式,提升医院的诊疗水平,而医院的属性、产权制度、人员身份、拨款渠道都没有发生改变,保证了医院公益性的基本地位。

作为“常春藤联盟”主席,贾喆在合作启动后两个月,就走马上任乌兰察布市第三医院副院长,而院长则由联盟副主席、医院管理专家王学生担任。王学生曾工作过的黑龙江宝泉岭中心医院,在联盟的帮带下,从一家学科力量薄弱的三级乙等医院,成为一家能使周边20万多名群众90%大病不出县就能得到有效治疗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第三医院副院长贾喆(右一)进行临床查房。受访者供图

在联盟精心筹备下,王学生带领乌兰察布市第三医院踏上了改革之路。

“刚接手医院时,我们调研发现有三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规章制度不健全、诊疗流程不规范、医务人员工作没动力。”贾喆说。从顽疾入手,医院改革落下了“三板斧”。

“改革是从规范化开始的。”王学生说,首先为医院整章建制,2个月内起草制定了60项规章制度,到现在一共新出台100多项规章制度,小到勤俭办院,会议室不摆名牌矿泉水,大到科主任负责制、人事制度改革,推动医院各项工作有章可循、由乱到治。

对于诊疗流程的规范化,也是一点一滴建立起来的。王学生刚到乌兰察布市第三医院时,发现没有晨起交接班和对重症病人的床头交接班,也没有三级医生查房。王学生带领医护人员规范诊疗流程,还经常凌晨三四点进行突击检查,一步步消灭诊疗盲区。

医院之前分科不细,只分了内科和外科,没有再根据病种进行二级分科,患者稍有疑难杂症就不知道该怎么办。随着诊疗流程规范化、医护人员通过培训诊疗水平不断提升,相继细分出了心内科、消化内科、老年病科、普通外科、泌尿外科等。

正在乌兰察布市第三医院老年病科住院治疗的73岁患者董风梅,一个多月前确诊肝硬化。“以前看病谁不着急着去北京?为啥呀?因为北京有大医生。”董风梅说,“现在三医院也有北京专家定期出诊,在家门口能得到和北京差不多的治疗。”

而医院最大的变化来自医护人员。以前医护人员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甚至有医生因为怕麻烦而推诿病人。“第三医院的人现在精气神都变了,变得有朝气了!”如今,凡是对第三医院熟悉的人都点赞。

王学生还记得,改革初期进行公开竞聘时,院内氛围死气沉沉,17个护士长中有7个说不干了,因为不知道除了当护士长还能干啥,工作毫无动力。而推行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后,医护人员不唯资历唯能力、不唯文凭唯水平,极大调动了工作积极性。

谈起医院的变化,贾喆滔滔不绝:“以前上午八九点还有医护人员没来上班,现在早晨7点45分交接班,大家基本7点半之前都到齐了,工作劲头都特别足。”

一组数字,展现了乌兰察布市第三医院改革后的新气象:2021年,医院完成门急诊工作量222874人次,同比增长149.38%;收治住院病人9953人次,同比增长40.22%……医院的职工都说:“医院和我们都在越来越好。”

来自北京的消化内科专家指导乌兰察布市第三医院的医生进行无痛胃肠镜下检查及治疗。受访者供图

医护人员感触颇深:“在这里收获更多荣誉感”

在“常春藤联盟”的帮带下,乌兰察布市第三医院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

联盟刚接管乌兰察布市第三医院时,当地群众有的说:“这个医院看不好病,千万不能去!”还有的群众压根不知道第三医院在哪。经过一年多的改革,医院在当地群众中的口碑“由负转正”,来看病就医的患者日渐增多,令患者感到信赖的,除了有定期出诊的北京知名专家,还有医术不断进步的“本土专家”。

对医院变化感触最深的是医护人员。去年9月完成在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为期一年的进修后,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李德峰感觉自己“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医院有分科意向后,通过“常春藤联盟”牵线搭桥,选派了一批年轻的内科医生前往北京进修学习,李德峰就是其中之一。“我之前看CT片子,有明显病变才能看出来,轻微的病变看不出来。进修时天天跟着专家看片子,现在更能看出门道了,气胸、炎症、结核、肺栓塞都能看出来。”

诊疗技术的提升,使李德峰在工作中更加自信。“以前遇到疑似肿瘤的患者,说不出来下一步要查什么,只能建议患者再去大医院看看,但是现在能给出具体的检查建议,能明确给患者进行指导。”

消毒供应中心副护士长孙艳婷在阜外医院心内急危重症科进修了一年,不仅护理技术精进,还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外出学习使我从思想到技术都有了转变,护理工作也要不断学习、不断进行知识更新。”从北京回来后,孙艳婷一有空就会听视频课进行自学,临床护理观察工作越来越细致。

有一次,一名中年心绞痛患者到医院输液,孙艳婷为这名患者换液体的时候,发现她脸颊通红,就关切地问:“您感觉哪里不舒服吗?感觉很热吗?”患者说自己没觉得热,就是有点头疼。孙艳婷又观察了一会,发现患者脸颊依旧通红,头疼的症状并没有缓解,赶忙为她测量生命体征,并叫来医生进行检查。

经检查,这名患者输液的药物中有一种扩充血管的药物,患者对这个药不耐受,所以身体感觉不适。找到原因后,孙艳婷调慢输液速度,让患者逐渐耐受,不适症状也就慢慢消失。孙艳婷说:“我现在会主动了解各类药物的药性,看到患者出现情况能及时做出判断,其实护理工作就是要抓好点点滴滴的细节。”

现在,乌兰察布市第三医院每年都会选派一批医护人员前往“常春藤联盟”专家所在医院和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和短期培训,这得益于2020年8月“常春藤联盟”启动的常春藤星火计划。该计划旨在为市级、县级不发达地区的医疗机构重点学科培养学科带头人,通过人才培养带动学科发展,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一支高水平医疗技术团队。

“年轻医生有了很多外出学习、夯实基础的机会。”心内科主治医师张海滨说。张海滨在医院工作已经15年了,之前一直没有外出学习的机会。“‘常春藤联盟’有丰富的专家资源,为我们外出学习提供了机会,而且专家们还到医院出诊、参与我们的科室建设,又为我们就地学习创造了条件。”

正在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患者张生荣,几年前几乎每年都要去北京看病,一来一回费时又费钱。“如今在家门口就有阜外医院进修回来的医生,不用再跑北京看病了。”张生荣说。

张生荣是听妹夫介绍来乌兰察布市第三医院就医的,之前其妹夫在心血管内科住院,跟他说治疗效果特别好。“那时我还不太信,三医院还能治好病?等自己住进来,发现确实诊疗规范,服务也提升了。”

“医院重视人才培养,畅通各种渠道帮我们实现自身价值。而我们也能看到医院更明确的发展方向,不再是干多干少一个样了,都愿意为医院多出份力。”李德峰说。

来自北京的超声科专家在乌兰察布市第三医院进行教学指导。受访者供图

专家下沉让大病不出县:“帮助每位大夫成为‘大医生’”

目前,全国各家县级医疗机构都在开展分级诊疗,通过分级诊疗逐步实现医疗服务精细化和大病不出县就能得到有效治疗。而“常春藤联盟”这种与县级医疗机构合作与共建共管的模式,使联盟专家下沉基层,通过双向转诊、上下联动,使“大病不出县”成为现实。

“常春藤联盟”创始人、现任联盟秘书长吴永波说,县域医院发展可以借助三大外力——三甲医院、民营医院管理集团、非盈利医生社团,目前三甲医院帮扶基层医院是主流模式,但三甲医院数量有限,民营医院管理集团虽然引入更加灵活的市场机制,但和基层医院的公益属性不能很好兼容,而医生社团既有公益性,又有灵活性,可以作为一种补充模式,在助力县域医院发展中发挥作用。

怀揣这样的想法,吴永波于2014年牵头创建了“常春藤联盟”,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转化成地方诊疗能力。一群与吴永波志同道合的医疗专家也相继加入,如今联盟拥有各大三甲医院医师专家会员283人,还有重庆三峡中心医院、太原人民医院、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等27家市县级公立医院成为联盟会员,通过联盟的帮带模式开展人才培养项目。

一位联盟内的医疗专家表示,加入常青藤、加入基层帮扶活动,可以从联盟获得支持,有条件到基层培训一批又一批医生,惠及一批又一批患者,将医生个人的专业价值和人生价值发挥到最大。

贾喆说:“‘常春藤联盟’的核心战略是人才,包括吸引人才和培养人才。”为了让基层群众“看病不用去北京”,“常春藤联盟”邀请“京城名医来看你”,在乌兰察布市第三医院建立名医工作室,为北京专家搭建平台。

“北京专家来出诊,不仅患者高兴,我们也高兴。”张海滨说,“专家们看诊、查房、手术,我们能近距离学习、随时请教。”通过这样手拉手、长时间的带动,县域医院逐渐培养起了一支“留得住、用得上”的医疗人才队伍,提升了县域诊疗能力。

“常春藤联盟”有一个目标:帮助每位大夫成长为“大医生”。吴永波认为,在成长为大医生的过程中,培训体系、发展平台、担责机制和保障制度必不可少。“联盟要成为医生和医院的桥梁,强化人文关怀,使医院的帮扶需求、医生的职业价值都得以实现。”

在万物萌新的春天,乌兰察布市第三医院也埋下了新发展的种子。“今年要继续加强人才培养,鼓励科室主任、护士长至少参加一次全国性学术活动,医院还计划承办全国性学术活动。”贾喆说,“医院的发展也要快马加鞭,今年准备加强慢病管理工作,还要建设新生儿急救中心、胸痛中心,更好地承担起县域医疗机构的责任。”

2020年盛夏刚来乌兰察布市,贾喆还有几分忐忑,如今她心中唯有坚定。“医者都希望不论多么偏远,老百姓都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而现在我们正朝着这个目标一步步迈进。”

天河方舱顺利运行,中山六院成建制接管

当前疫情防控政策正在调整,形势也逐步明朗。虽然管控渐渐放开,但是高风险区依然存在;有条件的密接可以选择居家隔离,阳性病人仍需按要求集中隔离。

在新政策尚未出台之前,方舱医院依然是重要的防控措施。

11月29日晚,位于天河区奥体中心南面的体育公园地块应急项目东区正式交付,并迎来首批患者。该项目作为天河区方舱医院,占地面积8.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整体规划建设2565个打包箱,共7000个床位。东区可提供4144个床位,并设有护士站、紧急抢救区、物资楼、医护楼等。

为保障及时收治、全方位做好服务,28日晚至29日凌晨,园区灯火通明,一群“小蓝人”在这里忙忙碌碌:接龙传送物资,组装消毒机、客房衣柜,分发生活用品,整理床单被套……这些穿着洗手衣的医护人员里,有的是外科专家大咖、有的是年轻的护理姑娘,他们汗流浃背,齐心协力地开展最后的准备工作。

我院成建制接管天河方舱医院。据了解,截止30日,120指挥中心转运车辆共计30辆次。

细雨中出征,提前介入

天河方舱医院11月29日起接收首批患者,我院医疗队25日就迎着细雨出征,提前做好准备。

我院院长助理郭学峰介绍:“我们组织了医疗、护理、康复、药学和行政一共195人前来支援,其中医生33人,涵盖内科、外科、妇产、儿科、神经内科、重症、麻醉、肾病和老年病学科;护理团体150人;康复技师2人,药师2人;行政人员8人。”

11月24日,天河方舱医院首期开始交付。我院明确托管责任,自25日起早早开始介入,对园区筹建、运行等诸多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传染性疾病相关的医院对流程、布局、感控的要求极高,因此都需要我们参与到运营前的工作中来。千头万绪,我们在短时间里尽最大努力完善、处理。”11月29日正式接收患者时,我院医疗队已经连续奋战多日。郭学峰介绍,正因为前期的介入,以及加强人人培训、确保个个过关,所以医疗队能够尽快、尽好地启动工作。

多方位提供人性化关怀

11月30日,天河方舱首批收治人员安顿下来。根据人员的年龄、健康情况,实行男女分区,并对老人和儿童安排了温馨“客”房。

“因为方舱主要收治无症状和轻症的人员,治疗上予以对症治疗。部分人员,尤其是儿童,发热、咽痛比较多见,主要是用一些解热药,物理降温,叮嘱他们多喝水;对于合并有基础疾病的客人,给予相应的处理;另外也做好预案,对于突发的严重疾病进行紧急救治,病情稳定后再转运定点医院。”郭学峰表示,我们要特别关注收治人员对病毒的恐惧、对陌生环境的焦虑等负面情绪。这就需要相应的科普与关心,需要医护人员的沟通交流与心理疏导,耐心和沟通技巧此时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医疗队称他们为“客人”,“也是出于对收治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的考虑。”

项目硬件上也体现了人文关怀。

根据项目承建方中建四局介绍,随着广州应急项目的建设,基础设施、设备也不断完善,以更好的条件应对疫情防控要求。

天河方舱每间病房均安装新风系统。为确保污染区废弃气体安全排放,项目没有采用普通的排气扇+分体空调设计,而是按照负压要求新增了抽排风系统。排风量按每人不小于150立方米/小时设计,抽排风系统每小时可提供6000立方米的新鲜空气,可满足同时容纳40人的空间需求,即使一个房间按最高容量10人入住,也能够保持空气清新。经过箱式过滤消杀、装置过滤清洁,实现废弃气体有组织排放,以满足传染病学对相关硬件设施的需求。

每间病房门口均设有应急呼叫装置

每间病房均安装了新风系统

延伸阅读:设计上注重隔离污染

项目设计上,如何科学地减少污染、避免对其他区域产生影响?

按照洁污分离、医患分离设计

建设方中建四局介绍,项目按照“三区两通道”设计,即并设清洁区、污染区和半污染区(缓冲区),患者、医护分设两个通道,整个交通流线按照洁污分离、医患分离进行设计,尽量规避交叉感染的风险。

项目具有工期短、单体负荷大、抽排风系统体量大、空调安装数量多、消防用水与污水处理量大等特点,施工较同类方舱医院更为复杂。

项目供电干线采用双拼大电缆,污染区采用负压系统。该工程充分发挥中建四局集“设计+采购+施工”于一体的优势,采用“装配式”建设模式,楼梯间、卫生间等空间均实现工厂化生产,展现了装配式建筑通用化、模数化、标准化的特点。

空调冷凝水集中收集处理

如何处理污水是应急项目建设中的重点难题。医护区与病患区的生活废水,以及一定数量的医疗废水是应急项目里主要的污水来源。据了解,应急项目里的污水、空调冷凝水一律集中收集,并在污染区和清洁区之间设有消毒罐。每天进行几次消毒处理,再经污水处理池,完成三级消杀处理后予以排放。

项目设置1个220立方消防水箱、1个550立方不锈钢化粪池、1个50立方二次消毒池、1个110立方预消毒池,能同时满足整个场地消防用水与污水处理的需要。

在消毒杀菌方面,项目在患者入院处、出院处及卫生通过区(半污染区)均设有独立消杀间,配备紫外线消杀和移动式过氧化氢喷雾消杀机。对于接送患者的大巴车,使用过氧化氢喷雾消杀机对大巴内部进行半小时以上的消杀处理。项目还设置了医疗垃圾暂存间和污染被服暂存间,以便分类存放。并将污物(医用废物)收集处设置在污染区的下风向,避免对其他区域产生影响。

项目的建成落地及投入使用,必将为广州市积极应对突发状况、强化疫情防控防线再添一道坚强有力的保障。

责任编辑:张源泉、唐小雨

初审:戴希安

审核:简文杨

终审:朱昌平

审定发布:李汉荣

记者:杨洋

内容来源:南方杂志党建频道

内容来源:中山六院

内容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找资源联系: (复制)婚姻学堂 » 委员建议逐步恢复大内科大外科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