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内瓦,2021年11月26日中午11点,世界卫生组织正紧急召开一场闭门会议,讨论最新在南非发现的B.1.1.529变异株究竟应该被列为“值得关注的变种”,还是一个更危险的等级:“需要担忧的变种”。几

正文摘要:

日内瓦,2021年11月26日中午11点,世界卫生组织正紧急召开一场闭门会议,讨论最新在南非发现的B.1.1.529变异株究竟应该被列为“值得关注的变种”,还是一个更危险的等级:“需要担忧的变种”。几小时后,结果出来了。WHO发布声明,将B.1.1.529列为“需要担忧的变种”,命名为Omicron。这意味着,WHO病毒进化技术咨询小组的专家认为,新变种具有更高的传播力或致病性,或者可能降低目前诊断、疫苗和疗法的有效性。此前,共有四种变体被世卫组织纳入VOC,包括阿尔法、贝塔、伽马和传播力最强的德尔塔,Omicron成为第五种。WHO指出,初步证据表明,与其他VOC相比,该变体可能让人群再次感染的风险增加。32处突变意味着什么?南非:下一个变异株或致病性或更强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让事实数据和科学研究说话:奥密克戎并没有变“温和”

让事实数据和科学研究说话:奥密克戎并没有变“温和”

自新冠病毒暴发以来,时常有这样的言论,感染新冠病毒就像“大号流感”,健康的人不用打针吃药就能抗过去……尤其是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流行以来,轻症患者和无症状患者特别多,于是就有人说奥密克戎变“温和”了!

果真如此吗?

且看疫情事实和相关研究——

奥密克戎致死人数依然居高不下

据世卫组织和国家卫健委新冠疫情数据计算的5个时间段数据如下:

Ⅰ期(2020年1月3日至2020年5月11日):全球130天新冠疫情造成确诊病例4085849例、死亡病例299930例,死亡率7340.70/10万,日均死亡2037例。中国内地137天(自2019年12月27日算起)新冠疫情造成确诊病例82919例、死亡病例4633例,死亡率5587.38/10万,日均死亡34例。

Ⅱ期(2020年5月12日至德尔塔被发现一个月后的2020年11月9日):全球182天新冠疫情造成确诊病例47629368例、死亡病例1052833例,死亡率2210.47/10万,日均死亡5785例。中国内地182天新冠疫情造成确诊病例3348例、死亡病例1例,死亡率29.87/10万,日均死亡1/182例。

Ⅲ期(2020年11月10日至德尔塔被列为指定关注病毒的前一天2021年5月10日):全球182天新冠疫情造成确诊病例106372191例、死亡病例2092219例,死亡率1966.89/10万,日均死亡11496例。中国内地182天新冠疫情造成确诊病例4516例、死亡病例2例,死亡率44.29/10万,日均死亡1/91例。

Ⅳ期(2021年5月11日至2021年11月8日):全球182天新冠疫情造成确诊病例92424489例、死亡病例1625477例,死亡率1758.71/10万,日均死亡8931例。中国内地182天新冠疫情造成确诊病例7102例、死亡病例0例,死亡率0/10万,日均死亡0例。

Ⅴ期(南非首次发现奥密克戎的2021年11月9日至2022年5月9日):全球182天新冠疫情造成确诊病例264889310例、死亡病例1184546例,死亡率447.19/10万,日均死亡6508例。中国内地182天新冠疫情造成确诊病例122512例、死亡病例555例,死亡率453.02/10万,日均死亡3例。

全球新冠疫情死亡人数前12名的国家

(世卫组织2022年11月18日17时17分疫情数据)

第Ⅰ期主要是早期原始新冠病毒;第Ⅱ期有不同变异毒株出现,但这些病毒尚未全球流行开来;第Ⅲ、Ⅳ期主要是德尔塔变异毒株流行;第Ⅴ主要是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流行;第Ⅵ是次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流行。

就全球疫情数据分析来看,Ⅰ期疫情死亡率非常高,主要原因是,新冠病毒是一种新病毒,人们普遍不知怎么科学应对疫情,但全球防护措施整体上相对都比较到位,感染人数相对比较少。中国最早发现了疫情,但果断采取措施阻断病毒传染源,有效阻止了疫情扩散。后四个阶段的疫情死亡率虽然都在下降,但是,第Ⅲ阶段德尔塔流行期的日均死亡病例是死亡率最高的第Ⅰ阶段的5.6倍;即便奥密克戎疫情死亡率最低的第Ⅴ阶段,日均死亡病例是疫情死亡率最高的第Ⅰ阶段的3倍多,也比第Ⅱ阶段日均高出723例。

就中国内地疫情数据分析来看,第Ⅰ阶段死亡率和死亡病例都比较高,主要疫情初期人们还没有找到应对新冠疫情的有效方法和治疗新冠肺炎的有效药物。第Ⅱ、Ⅲ、Ⅳ阶段,死亡率和死亡病例都非常低,其中第Ⅳ阶段还为零,三期546天死亡病例共3例。第Ⅴ阶段,由于客观上奥密克戎变异株的隐匿传播、传播速度快,主观上疫情防控有些麻痹大意和懈怠心理,造成了中国内地疫情灾难,不说无症状患者,单是确诊病例就是前三个阶段总和(14966例)的8倍多,而死亡病例是前三个阶段总和的185倍。

由此可见,即便奥密克戎疫情死亡率已大幅降低了,但是,由于奥密克戎传播速度快,感染人数几何倍增长,导致的死亡人数自然依然大得惊人。

奥密克戎对儿童的致病性更强

据2022年3月香港大学研究团队发表于预印本网站的研究论文,研究团队调取了2022年2月共1147例因新冠病毒感染住院治疗且未接种疫苗的儿童数据,通过对比分析了奥密克戎突变株和其他新冠病毒株以及流感病毒对于未接种疫苗儿童的致病性差异。

研究有三组数据:

Ⅰ.2022年2月5日至2月28日,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住院治疗且未接受疫苗免疫的儿童1147人(简称“奥密克戎组”)。

Ⅱ.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11月1日,感染其他新冠病毒住院治疗的儿童737人(简称“非奥密克戎组”)。

Ⅲ.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间因流感病毒感染或副流感病毒感染住院治疗的儿童32212人和16423人(简称“流感组”和“副流感组”)。

研究结果显示——

Ⅰ.死亡率:奥密克戎组有4人死亡,其中两人致死原因为脑炎,一名儿童患有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死亡率0.35%,非奥密克戎组0死亡,流感组死亡率0.05%(16人),副流感组死亡率0.04%(7人)。

Ⅱ.重症率:奥密克戎组有21人入住儿童重症监护室,重症率1.83%,高于非奥密克戎组的0.14%(1人)、流感组的0.79%(254人)、副流感组1.64%(270人)。

Ⅲ.临床表现:①奥密克戎组171名儿童出现神经症状,以热性惊厥最为常见,占11.60%,非奥密克戎组为0,流感组为8.40%(2707人),副流感组为7.66%(1258人);②奥密克戎组61人出现哮吼症状,占5.32%,高于非奥密克戎组的0.27%(2人)、流感组的1.87%(601人),低于副流感组5.41%(889人);③非奥密克戎组引起肺炎的10人,占0.87%,高于非奥密克戎组的0.81%(6人),低于流感组的5.45%(1756人)、副流感组的12.36%(2030人)。

从香港研究数据上来看,相较于其他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对儿童的致病性反而更强了,引起的后果也更严重,至于流感和副流感就更不用说了。

奥密克戎和其他变异株一样凶悍

2022年5月5日,中国日报网道:

据路透社5月5日报道,美国一项大型研究发现,奥密克戎变异株本质上与此前出现的其他新冠病毒变异株一样严重,并不像以往研究中所假定的“传播性更强,但不那么严重”。

据报道,4位来自美国麻省总医院、密涅瓦大学和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以13万名新冠肺炎患者的记录为基础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不同时期的住院和死亡风险几乎是一样的”。这里的“不同时期”,是指在过去两年中,不同新冠病毒变异株占主导地位的时期。

这项研究纳入了包括人口统计、疫苗接种状况和Charlson并发症指数在内的各种因素并进行了调整,发现奥密克戎导致的住院率和死亡率与过去其他变异株主导的时期几乎相同。

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并没有变“温和”,与之前其他变异株的致病性没有本质不同。奥密克戎显得“温和”,主要是在已接种疫苗的群体中,根本不是奥密克戎变“温和”了,而是因为群体免疫力提升了。如果剔除这些因素,奥密克戎和其他新冠病毒一样凶悍!

奥密克戎没有变“温和”其实也不难理解。奥密克戎等新冠病毒变异毒株,尽管发生了变异,但没有发生突变,奥密克戎毒株与阿尔法毒株(Alpha)、贝塔毒株(Beta)、伽马毒株(Gamma)、德尔塔毒株(Delta)等本质上都还是新冠病毒,其毒性可能会有差异,但不会很大。早期接种的对早期新冠病毒有预防效力的疫苗,之所以对后来变异的新冠病毒仍然有一定的预防效力,也可以证明后来变异株的毒性和之前的新冠病毒几乎是一样的。

奥密克戎变异株具有极高的致命性

2022年5月20日,《美国医学会杂志》周刊发布了美国布里格姆和妇科医院的研究人员撰写的论文,论文显示:

“温和”的奥密克戎变异株具有极高的致命性。论文记录了德尔塔和奥密克戎暴发期间各种因素在马萨诸塞州造成的死亡,将超过正常情况下水平的那部分死亡被称为“超额死亡”。

2021年6月28日至12月5日,在德尔塔变异株大流行期间,马萨诸塞州的“超额死亡”人数为1975人。2021年12月27日至2022年2月20日,在奥密克戎变异株大流行期间,马萨诸塞州的“超额死亡”人数为2294人。换句话说,在奥密克戎流行的8周内,马萨诸塞州的“超额死亡”人数就超过了德尔塔流行的23周内的“超额死亡”人数。

据光明网2022年7月7日报道:

2022年5月,南非研究人员在medRxiv上的一篇研究文章中发布了从新冠病毒原始毒株到其各个变异株的基本用基本传染数(R0)数据,从数据来看,每一代新变异株的传播能力都会较上一代增强。其中,原始毒株SARS-CoV-2的R0为3.3,德尔塔(Delta)的R0为5.1,奥密克戎(Omicron) BA.1的R0为9.5,奥密克戎BA.2的R0为13.3,奥密克戎BA.4/5的R0是18.6。奥密克戎BA.4/5的R0数值是原始毒株的6倍,超过了麻疹。而麻疹是迄今为止发现最具传染性的病毒之一。

据科技日报2022年7月7日报道:

业内专家向科技日报记者表示,相较于奥密克戎以往变异株,奥密克戎变异株新分支BA.5出现了入侵肺部、具有很强免疫逃逸能力的新情况。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学中心副教授李克峰解释,之前的原始毒株能够入侵人类的肺部,增加重症风险,奥密克戎BA.1失去了这个能力,大多感染上呼吸道,而BA.5又找回了这个能力,“重拾”肺部感染。

一项由东京大学、京都大学、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等27家科研单位联合发表的研究显示,BA.4/5对人类肺泡细胞有着比BA.2更强的感染能力。

奥密克戎BA.5不仅比之前任何新冠病毒更具传染力,免疫逃逸能力也很强,而且具有感染肺部的能力,重症风险增加了,具有极高的致命性。因此,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绝不能掉以轻心。

不可把奥密克戎当“大号流感”

自2021年11月奥密克戎流行以来,人们研究发现它传染性强,一些国家开始严阵以待,后来看大多数感染者症状比较轻,接种疫苗有作用,就将它看作“大号流感”,开始“与病毒共存”,结果导致了感染人数剧增,死亡病例也随之上升。英国经历了2020年10月中旬至2021年3月中旬的德尔塔死亡高峰威胁后,受经济下跌等因素影响,就让民众自2021年7月19日起学会“与病毒共存”,截至2022年6月5日,英国疫情新增死亡人数近5万,超过了2020年10月中旬前疫情死亡人数。韩国自2021年11月9日起,启动了“与病毒共存”防疫模式,后因疫情严重再度收紧,但已很难控制了。截至2021年11月8日,韩国因新冠疫情死亡2849人,而到了2022年6月5日,死亡达到24258人,死亡人数翻了7倍多。

事实证明,奥密克戎不仅传染力远超德尔塔毒株,而且更善于“逃避免疫反应”。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病毒研究中心病毒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负责人大卫·罗伯逊教授表示,“认为新冠病毒变种越来越‘温和’”和“视新冠为流感”是谬论。

2022年4月1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新冠肺炎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在上海指出,奥密克戎变异株不是“大号流感”。奥密克戎的传播速度快,传播隐秘性强,容易造成大范围传播。从国际和从国内一些地区疫情流行过程来看,奥密克戎造成的重症和死亡比例总体上比流感要高,特别是老年人群的病死率要高出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抗疫“与病毒共存”躺平不会赢

在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严峻、新冠病毒不断变异的情况下,一些国家放松甚至取消防疫措施,采取“与病毒共存”模式,鼓吹“群体免疫”“自然免疫”,其实质就是“躺平”,就是向病毒投降。这些“躺平”者大抵分为两类:一类“彻底躺平”,一类“渐进躺平”。不管哪种“躺平”,动因大抵相似,这就是既找不到有效的防疫之策,又面临经济下行压力,还有“长期抗疫却收效甚微”的疲惫心态、“变异毒株致病性弱”的侥幸心理等。多重因素叠加,于是索性“躺平”了之。

“躺平”是不会“躺赢”的,其结果是,疫情不断反复,民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面临巨大危险,感染人数更多了,死亡人数依然居高不下,而经济复苏并没有加快,依然步履滞缓。“躺平”国家不仅危害自身,还给全球民众带来更多公共卫生隐患,也给世界经济复苏形成新的阻碍。

群体免疫主要分两种,一种是通过“与病毒共存”实现群体免疫;一种是通过接种疫苗实现群体免疫。事实证明,消极的“与病毒共存”式群体免疫是非常危险的,住院率、重症率、死亡率都远远高于流感。积极的疫苗免疫是可取的,但不能完全依赖疫苗保护,还要注意个人保护。因为变异毒株不仅能突破已接种疫苗的免疫保护,也能突破新冠康复者的免疫保护。

2022年4月13日,世界卫生组织在研判最新疫情形势后发表声明:新冠大流行继续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天之后,世卫组织疫情数据显示:全球累计确诊病例突破5亿例,死亡病例数突破619万例。瑞典是较早采取“自然”群体免疫策略应对疫情大流行的国家,现实情况是2020年瑞典新冠死亡率是邻国挪威的10倍。

2022年3月31日,英国医学期刊《传染病杂志》刊登了一篇题为《传统群体免疫概念可能不适用于新冠病毒》的论文,美国顶级传染病专家福奇是作者之一。2022年4月15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CNN)报道,福奇接受CNN采访时,再次重申了这篇论文的观点,传统群体免疫概念可能不适用于新冠病毒。福奇表示,这主要是因为新冠病毒容易发生变异,两年多来,已经出现了包括德尔塔和奥密克戎在内的5种单独变种。其次,没有足够的人接种疫苗,以及免疫的非持久性,也都会导致新冠病毒长期存在。

中国若“躺平”,后果不堪设想

2021年11月24日,中国疾控中心官方网站刊发题为《与COVID-19共存:估计和展望》的文章预测,如果我国采取美国、英国、以色列、西班牙和法国(这5国简称“参考国”)等西方国家的新冠疫情防控策略,我国每天新增感染人数很可能达到数十万人,其中约1万例会出现严重症状。其中,如果采用美国的防疫策略,我国每日新增病例数将超63万例;若采用英国的防疫策略,我国每日新增病例数将超27万。

2022年7月以来,日本进入第七波新冠疫情,到2022年8月17日48天里,确诊6670235例,日均138963例,最高日增超过25万例;死亡4409例,日均92例,最高日增464例。2022年8月16日《赫芬顿邮报》日文版消息,京都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等14家日本医疗机构日前在各自官网主页用鲜红色背景页发布联合声明,称第七波新冠疫情蔓延已达“灾难级别”,医疗体制正陷入崩溃。这些医疗机构为新冠患者准备的病床已达饱和状态,没有一家医院能立即接收病人。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截至2022年7月,日本已连续12个月呈现贸易逆差,而2022年7月贸易逆差为1.4368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726亿元),逆差额为历来7月的最高水平。

据中国海关统计,2022年前7个月,我国对外贸易顺差3.14万亿元,扩大62.1%,7月份,贸易顺差6826.9亿元,扩大90.9%。中国内地2022年7月1日至8月17日48天里,确诊11905例,死亡0例。

事实证明,无论是从保护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角度来讲,还是从经济发展需要的角度来讲,我们的疫情防疫政策都是正确的。

中国抗疫岂能“躺平”?假如中国“躺平”,任由新冠疫情泛滥,后果不堪设想。所幸的是,中国抗疫从来没有“躺平”,始终积极抗疫,本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健康至上”的原则,动态清零,最大程度地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

防疫不能“躺平”,但绝不是过度防疫,动不动全域封控、静默要不得,那是防疫简单化、一刀切,不是科学精准防疫。科学精准防疫,就是该防的要防得住,但绝不一封了之;该放的要放得开,但绝不一放了之。

(素材来源:世卫组织、国家卫健委、上海卫健委、新华社、新华网、央视网、新华社客户端、健康界、人民日报、中国网、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国日报网、参考消息等)

注:本文选自《中国战疫》第八章“铭记得失”。

南非发现的最新变异毒株被列为“需要担忧的变种”,这意味着什么?

实习生/曹媛 本刊记者/霍思伊

日内瓦,2021年11月26日中午11点,世界卫生组织正紧急召开一场闭门会议,讨论最新在南非发现的B.1.1.529变异株究竟应该被列为“值得关注的变种”(VOI),还是一个更危险的等级:“需要担忧的变种”(VOC)。几小时后,结果出来了。

WHO发布声明,将B.1.1.529列为“需要担忧的变种”,命名为Omicron(以第15个希腊字母命名,中译名“奥米克戎”)。这意味着,WHO病毒进化技术咨询小组的专家认为,新变种具有更高的传播力或致病性,或者可能降低目前诊断、疫苗和疗法的有效性。

此前,共有四种变体被世卫组织纳入VOC,包括阿尔法、贝塔、伽马和传播力最强的德尔塔,Omicron成为第五种。WHO指出,初步证据表明,与其他VOC相比,该变体可能让人群再次感染的风险增加。

第一个已知的Omicron变异株感染病例来自南非豪登省2021年11月9日收集的样本。(图片来源:PBS视频截图)

但多位专家对《中国新闻周刊》指出,目前,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来分析这种变异株的传播性是否真的大于德尔塔,这不仅要看变体自身的基因突变情况,还要看在人群中的实际传播趋势,后者的影响因素不仅和病毒特性相关,还和各地的疫苗接种率、防疫政策、人群结构等相关。

“现在还不需要拉警报,目前不要恐慌。”香港大学病毒学家金冬雁对《中国新闻周刊》强调。他指出,要相信科学,静观其变,最重要的是加强监测,后续主要关注新变种三个特征的演变:传播性、致病性和免疫逃逸能力。

32处突变意味着什么?

Omicron之所以被认为是“最危险的毒株”,是因为在它的刺突蛋白上发现了32处突变。这个突变数量是“前所未有的”,伦敦帝国理工学院MRC全球传染病分析中心主任尼尔·弗格森这样说。

与之相比,席卷全球的德尔塔仅有16处突变。在所有突变中,位于受体结合区域(RBD)的突变最关键,这是病毒进入人类宿主细胞的“通道”,而Omicron在该区域至少拥有10处突变,德尔塔只有两处,贝塔有三处,Omicron是德尔塔的5倍。

但金冬雁指出,突变的数量多,并不意味病毒的传播能力或免疫逃逸能力就更强。在新冠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中,目前已经发现了接近3万个突变,“3万多个里面变32个,只是1%左右”,而且刺突蛋白本身包含1200个左右的氨基酸,“变了30多个也是一个小数。”

与数量相比,更关键的在于,究竟是哪些位点发生了变异。

根据目前已公布的B.1.1.529基因测序数据,在变异的32个位点中,有几个是我们所熟悉的,比如,曾在阿尔法和贝塔变体中出现的N501Y突变,可以提高刺突蛋白与受体ACE2的结合能力,从而让病毒的传染性增强。另一个突变E484是帮助变异毒株逃逸当前疫苗免疫的关键位点,贝塔和伽马变体中都含有该突变。此外,新变体罕见地同时拥有两个位于弗林蛋白酶切割位点附近的突变,分别是P681H和N679K,这两处突变可能会加强其免疫逃逸能力,让刺突蛋白更容易被切割,从而增强病毒的感染能力。德尔塔变种传播力增强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弗林蛋白酶切割位点附近携带P681R突变。

还值得关注的是,B.1.1.529携带着多个此前未曾发现过的新突变,“这种变体包含许多我们不熟悉的突变,”位于南非的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病毒学家Penny Moore说。

她的团队正在实验室里对B.1.1.529的复制能力和免疫逃逸特性进行分析,Moore此前说,由于该变体包含的突变数量太多,让中和它的过程“变得复杂”。她的团队最新公布的消息十分令人担忧,计算机建模暗示B.1.1.529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逃避T细胞免疫。

与体液免疫相比,人体的免疫反应主要依靠T细胞免疫来实现对病毒的清除,而且细胞免疫还有记忆免疫反应,可以阻止人体二次感染。德国华裔病毒学家、埃森大学教授陆蒙吉对《中国新闻周刊》指出,评估一款疫苗抵抗变异病毒的能力,主要看它可以诱导出人体免疫反应的多样性,最关键的,是诱导人体产生T细胞免疫反应的能力。

B.1.1.529更多的未知还有待进一步“打开”。

陆蒙吉强调,B.1.1.529的侵入性及抗体中和能力的变化,还需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实验等观察和研究后才能得知,未来几周或许会有答案。Moore也指出,对于新变体的感染力是否真的增强,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她的团队希望在两周内获得第一个更确切的结果。

对新变种传播力的担忧,自然会引出一个人们更关注的问题:Omicron是否会超越德尔塔,成为新一代的全球流行株?

在金冬雁看来,Omicron是否会成为新的优势株,目前还是一个未知数。新冠病毒的变异是受到一定限制的,总的来讲,新冠的很多变种都没有存活下来,即使是存活下来的部分变种,其中也只有极少数能够成为优势株。

第一个已知的Omicron变异株感染病例来自南非豪登省2021年11月9日收集的样本。(图片来源:PBS视频截图)

“从疫情暴发到现在,起码发现了上百种变异株,但只有一个德尔塔能留下来,在过去,贝塔和伽马变异株也被证明有比较强的免疫逃逸特性,但它们在和德尔塔的传播比赛中还是落败了,最后无声无息就消失了。”金冬雁对《中国新闻周刊》解释。

他还表示,只有等到该毒株传播到一定规模时,才能更好地判断,目前它的传播规模还很小,主要限于南非。

第一个已知的Omicron感染病例来自南非豪登省2021年11月9日收集的样本。虽然南非目前的新冠确诊病例总数相对较低,但在过去 7 天内迅速增加,11月16日记录了273例新感染病例,但到了11月25日,这一数字已上升至 1200多例,其中80%以上来自豪登省,而且,在11月12日至20日期间收集于豪登省的77个病毒样本中,基因测序显示,全部为Omicron变种。

截至2021年11月25日,已扩散至三个国家及地区,南非豪登省已出现至少77例,博茨瓦纳4例,中国香港2例。

世卫:暂不需旅行限制

目前尚不清楚这种新变种的源头在哪里。但有学者推测它可能源自免疫系统较弱的患者。伦敦大学学院遗传学研究所所长弗朗索瓦·巴洛克斯教授表示,B.1.1.529变异毒株中的大量突变,显然是在一次“单一暴发”中累积起来的,这表明它可能是在免疫系统较弱的人,如未经治疗的艾滋病(HIV)患者在慢性感染期间进化而来的。

“这是一种猜测。”一位受访的病毒学家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但他认为,现在还需具体观察当地出现的病例,比如病例是否具有基础疾病、免疫缺损等情况才能判断,没有基础信息的话,无法进行推断。

金冬雁解释,新变种的突变“特别多”,有三种可能,一是在免疫缺损的人群中传了很多代;二是病毒在其他动物中传播,又从动物又回到了人,也会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突变;三是由于某地区公共卫生发展相对落后,病毒可能在这个地区已经默默地流行了很长时间,发生了很多变异,但由于测序不足,没有及时发现。

实际上,自从新冠大流行以来,对HIV患者在感染新冠后,体内发生更多病毒进化的研究就一直在进行。

来自非洲健康研究所和夸祖鲁·纳塔尔大学的研究者们2021年6月4日在预印本网站上发表了一篇论文《与晚期 HIV感染相关的持续性SARS-CoV-2感染和宿主内进化》。论文的研究对象是一名30多岁的HIV阳性女性患者,她感染新冠病毒的时间超过6个月,在这个过程中,病毒的种群在这名女性体内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感染第6天,宿主体内的新冠病毒在受体结合域中出现了E484K突变,在第71天出现了K417T和F490S两个尖峰突变,随后在第106天出现了L455F和F456L突变,第190天发生D427Y 和 N501Y 突变。研究指出,病毒进化可能是由中和抗体反应受损的选择压力而驱动的。

此前,阿尔法变种的出现,就是无法清除感染个体内病毒而带来的结果。2021年8月,来自英国巴斯大学和爱丁堡大学科研团队的一项最新研究指出,如果某人感染新冠病毒超过几个星期,病毒可能会进化,有可能导致新的变异,“病毒进化的空间比我们想象的要大。”研究人员说。

而在南非全国大约有220万未经治疗的艾滋病毒HIV阳性患者,其中只有不到20万人接种了新冠疫苗。根据南非卫生部的数据,南非已为35.37%的成年人口全面接种疫苗,但最近几天接种疫苗的人数有所下降。

金冬雁建议,加强针最优先接种的群体,应该是免疫缺损的人群,“可能第一次加强不行,还要两次加强。”

他解释,美国在出现第一波大规模突破性感染的时候,就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即免疫缺损的人群在打完两针之后没有产生足够的抗体。而且,对于这个特殊人群,免疫加强的策略应该要结合每一个具体案例,具体分析,因为每个免疫缺损个体受疫苗的保护情况有很大差异,只有这样才会杜绝持续感染。

陆蒙吉也表示,随着变异株的不断出现,年龄偏大和免疫缺损的人更受影响,需要增强免疫力,做好个人防护措施。

此外,专家指出,目前的疫苗仍有效,即使失效,人类也能在短期内开发出新的疫苗。11月26日,莫德纳公司(Moderna)表示正在迅速开展工作,以测试其疫苗中和新变种的能力,预计将在未来几周内获得数据。阿斯利康也正在寻求了解Omicron变体对其疫苗的影响,并正在测试其针对新变体的抗体联合疗法。该公司发言人说:“阿斯利康正在发现该变种的博茨瓦纳和埃斯瓦蒂尼进行研究,这将使我们能够收集疫苗针对新变种的真实世界数据。”

随着新变种的到来,近两日,努力回归正常的世界又重新开始“封闭”。虽然世卫组织在26日警告各国不要仓促实施旅行限制,应该寻求“风险评估和科学的方法”。

但就在世卫组织将Omicron列为VOC后,美国立即宣布对非洲八个国家实行旅行限制,包括南非、博茨瓦纳、津巴布韦、纳米比亚、莱索托、斯威士兰、莫桑比克和马拉维。

此前,英国、法国、以色列等国已经宣布对非洲部分地区的旅行禁令,其中,英国从26日起把南非、博茨瓦纳等6个非洲国家列入红色名单,同时暂停这些国家入境英国的航班。此外,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土耳其、埃及、沙特阿拉伯、巴林和约旦也宣布了对来自该地区的旅客的新限制。

就在刚刚,美国纽约州州长凯西·霍楚(Kathy Hochul)宣布,该州从12月3日起进入灾难紧急状态,她警告说:“虽然Omicron变种尚未在纽约州发现,但它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