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分享
用心经验

##安阳火灾生还者讲述逃生经历

爱图集

曾经连接着拱辰门、永和门、镇远门、大定门,被称作九里一百十三步的安阳老城墙,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被拆除。如今,仅保留着市一中对面建筑公司家属院内一处老城墙角遗址供人凭吊。数百年的沧桑之变,安阳城墙终于在人

正文摘要:

曾经连接着拱辰门、永和门、镇远门、大定门,被称作九里一百十三步的安阳老城墙,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被拆除。如今,仅保留着市一中对面建筑公司家属院内一处老城墙角遗址供人凭吊。数百年的沧桑之变,安阳城墙终于在人们的视线中一点点的消失了。安阳老城墙就属于城市防御性建筑。公元398年,是史料中对安阳建城最早的记载,但当时建城的具体位置直到现在还是学术界争论的话题。如今的安阳老城,就是这个时候所形成的。9里113步的安阳城墙最初是由一层又一层的夯土堆砌而成,而土取自就近。修筑好的安阳城墙,周长4600多米,高8米。安阳火灾生还者讲述逃生经历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1945年,日军在大连留下一个破铁箱,打开一看:84个小盒内藏玄机

前言

如果有人告诉你说,一剂中药吃出来一个王朝,你可能认为这是在开玩笑,怎么可能呢?!然而这确确实实是一个曾经流传得很广的故事。

在我国传统的中医药里,有一味药材叫做“龙骨”,据说有益肾、补血、化瘀之功效。这种“龙骨”实际就是年代久远的动物骨骼,有的甚至还是化石。这个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第一个发现甲骨文的人

1899年秋,乍寒乍暖的天气,身居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偶染小恙,看过大夫之后,便让家人照方抓药。药抓回来以后,王懿荣看了看,突然发现其中的“龙骨”上隐隐有刻划的痕迹。作为一位在金石学上颇有造诣的金石学家,一种本能的好奇,使得王懿荣拿起那块“龙骨”仔细地察看起来,果然是有清晰的刻划痕迹。专业的敏锐使他断定,这片“龙骨”绝非常物。

随后,王懿荣找来家人,询问药从何处抓来,答曰宣武门外菜市口达仁堂中药店。王懿荣急命家人迅速赶到达仁堂中药铺,将剩下的有字“龙骨”全部高价买了下来。经过仔细的分析考证,王懿荣确认这就是商代的文字。随后王懿荣将这一惊人的发现转告给了一些金石学家,这种带字的“龙骨”开始引起了高度关注,由此掀起了一个搜购与研究的热潮。中国先秦史的研究,也因为一次很偶然的病中发现,揭开了一个新的篇章。

不过,有关甲骨文被发现的这样一个传奇故事,在当时并不为人所知所传,而是在几十年以后,由一位记者的生花妙笔讲述岀来的。因此有人曾提出几点疑问:第一,当年菜市口并无达仁堂药铺;第二,当时的“龙骨”,都要捣碎之后才入药的;第三,药材商购进“龙骨”后,上面的字迹都要刮掉的,那样会更值钱些。有此数点,所以王懿荣病中识甲骨的传说便不可信。

其实对于一般读者来讲,故事真伪的本身并不重要,而恰恰是因为这样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故事,使得人们记住了,第一个认识甲骨文的人,是清末的王懿荣,而这一点已是学术界所公认的,这就已经足够了。至于王懿荣儿子王汉章说的,大约在清光绪二十五至二十六年(1899-1900年)间,曾有一位姓陈的山东古董商,在河南汤阴收购了一批带有文字的牛骨龟版,带来京城让他父亲辨认。他父亲看后考证为商代文字,并将其带来的甲骨全部收购下来。这种说法也许更可信一些,只是缺少了那么一点传奇色彩。

王懿荣是甲骨发现第一人,这是众所公认的,但他没有留下任何有关甲骨文研究的著作。最早的一部甲骨著录是刘鹗的《铁云藏龟》,第一部甲骨文考释著作是孙诒让的《契文举例》。这并非王懿荣力有不逮,却是因壮志未酬,这位学者就身先逝了。

王懿荣不仅是一位学者,却也是一位铁骨铮铮,拼死抵御外辱的爱国志士。早在1895年,日寇占领朝鲜,武装登陆山东,入侵我国的时候,身为国子监祭酒的王懿便主动请缨,回到家乡莱阳训练乡勇,准备抗击倭寇,与敌人决一雌雄。“归来整旅虾夷散,五更犹闻匣剑鸣”正是他此时心情的写照。可是软弱无能的清政府,却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屈辱忍让而告结束。王懿荣热血满腔却无以报国。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一路上烧杀掠夺,从天津直逼北京城下。王懿荣临危受命,出任京师团练大臣,准备抗击八国联军。谁知等八国联军兵临城下的时候,慈禧太后却带着光绪皇帝仓惶地逃出了北京。一时群龙无首,兵慌将乱,尽失方寸。7月21日,八国联军攻破东便门,长驱直入北京城内。王懿荣见大势已去,战既不可,逃又不甘,降更不愿,便决心以身殉国。他不顾家人的跪请,毅然宣布:“吾义不可苟生。”吞下了毒药。在药性发作前,索笔于壁间题下了悲壮的绝命辞:“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予止知其所已,此为近之。”题罢掷笔,携妻谢氏,长媳张氏从容赴井而死。

王懿荣死后,他生前倾力收购的1000余片甲骨,除一部分赠给了天津新学书院外,其余因需钱还债,悉数被卖给了刘鹗,成为刘鹗的《铁云藏龟》一书的资料来源之一。也可以称得上是物归其所,足以告慰在天之灵了。

而这位甲骨著录第一人,以一部《老残游记》为大众所熟知的刘鹗刘铁云,却也在他还未来得及对所藏甲骨细加研究之前,便因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之后,擅取太仓贮粟以赈饥民而获罪,落得一个流放西北,最后客死新疆的悲惨结局。

刘鹗死后,他数年心血所集的五千余片甲骨也随之星散,殊甚可惜。所幸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被其他一些学者的著作收录,方不至湮没于尘世。

两位甲骨收藏与研究的先驱,其不幸的结局,实在令人叹惋。

1270片甲骨重见天日

虽然甲骨文早在1899年便被认识了,但它的出土地点——河南安阳殷墟,却在当时及以后的若干年里,一直不为学者们所知。致力于搜求甲骨文的金石收藏家们,只能以高价从古董商手中购得。究其原因,乃是石董商对消息进行封锁所致。因为自从甲骨文被认识以来,收藏者日增,其价格也就飞速地上涨,最高价可卖至每字白银二两,利润惊人。而一旦真正的出土地点为人所知,那么收藏者直接前往当地搜购,古董商便无利可图了。所以古董商们对甲骨的真正出土地点一直都秘而不宣,谎称出土于河南汤阴、卫辉等地,令许多人上当受骗。

直到1908年,著名学者罗振玉经过多方的努力,才终于从一位姓范的古董商嘴里,掏出了甲骨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内情。1910年,罗振玉又从另一位古董商证实了这一地点的可靠性。于是,罗振玉成为知道甲骨出土真正地点的第一位学者。然而他已来不及前往殷墟考察,此时罗振玉正受缉捕,被迫远走日本,只好让弟弟罗振常等人前往安阳。直到1915年,罗振玉返回中国,立即急不可奈地亲赴安阳,得偿宿愿。后来王国维在《说殷》一文中明确地肯定了安阳洹水之滨的小屯,就是“盘庚以来之旧都”。这一地点的确定,为以后科学发掘殷墟奠定了基础。

至于加拿大人詹姆斯·梅隆·明义士,在他的一本著作《殷墟卜辞》中,自诩为发现殷墟第一人,则只不过是留下了一个孤陋寡闻,贻笑方家的话柄而已。

罗振玉作为第一位知道甲骨出土真正地点的学者,也是第一位遣人前往搜求的学者,无疑为自己的甲骨收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不仅能够以尽量低的价格购到尽量多的甲骨,而且能够收藏到一些罕见的珍品。例如藏品中有一件骨大字多,且涂满硃砂的珍品,就是他弟弟在安阳殷墟发现后,略施小计,从当地人手中以低价买到手的。

罗振玉以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最终收集的甲骨达3万余片之多,可以称得上是首屈一指。通过对这些甲骨的研究,罗振玉出版了好几部学术专著,为学术界所瞩目。

可惜的是,1940年罗振玉客死旅顺以后,寄放在寓所里的3万余片甲骨竟不翼而飞。许多人关心着它们的下落,可一直杳无音讯。

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中国共产党胶东区政府在大连接收一批日本人开办的工厂时,在远东榨油厂发现了一个放在露天下锈迹斑斑的大铁箱子,铁箱子被焊得严严重实实。本来开始的时候也没有人注意这样一个破铁箱,但渐渐地发觉有一个日本工程师总在铁箱旁逡巡,一副不忍离去的样子。人们有点警觉起来,便把这个破铁箱给撬开了,其结果却令人膛目结舌:在这样一个毫不起眼的破铁箱里,竟然整整齐齐码放着84个精巧的楠木小盒,盒中一共收藏着1270片甲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胶东区政府非常重视这批文物,立即将它们悄悄地运到了山东栖霞根据地。后又多次辗转迁移,使这批珍贵的文物得以在连天的炮火中安然无恙地保存了下来。

20世纪50年代,著名甲骨学专家胡厚宣先生鉴定了这批甲骨,肯定它们就是罗振玉藏品的一部分。人们猜测,大连是东三省一个重要的港口,日本在东三省盗抢的文物,必定是有许多被汇聚到大连,然后装船运往日本。罗振玉的3万余片甲骨很可能就包括在内,只是它们还没来得及被全部运走,日本就已战败投降了。剩下的这个铁箱被遗弃在大连远东榨油厂,结果让那位知道内情的日本“工程师”泄露了天机,使得这批劫余之珍得以免遭流落异国之灾。

甲骨文发现对历史研究的重大意义

20世纪初掀起的这样一股甲骨收藏与研究热潮中,沉溺于其中的不仅仅是一大批中国学者,另外还有一批实力强大不容忽视的力量,就是那些在中国的外国人。这些外国人凭借自己雄厚的财力和不择手段的搜求,占有了迄今已出土的约18万余片甲骨中的10万余片。在这些人当中,以加拿大人明义士最为突出。

明义士1910年以牧师的身份来到中国,1914年他在安阳做牧师的时候,得以发现安阳一带有大量甲骨出土,这时候中国的绝大部分学者都还不知道这个地点。所以明义士一向以殷墟发现第一人而自诩,其实大谬不然。从这一年起,明义士开始收藏甲骨。不过因为他缺乏文物研究的基本知识,所以在一开始常常受骗上当。明义士遂发奋研究、学习,几年后终于有了长足的进步,为他的甲骨收藏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明义士自称收藏的甲骨有5万余片,有人作过推算,估计他有点夸大其辞,不过拥有过3万余片是可能的,这也足以惊人了,可以同大收藏家罗振玉相媲美。不幸的是,明义士不仅是一位甲骨收藏家,却更是一位甲骨破坏者。

自1910年起,明义士在中国停留了几十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明义士将所藏甲骨的精品5000余片运往加拿大,另有2000余片寄放在加拿大驻华大使馆,其余则全部交给齐鲁大学的英国人林仰山代为保管。

1937年12月27日,日寇攻陷济南。为了不让日本人得到这批甲骨,仓促之间,林仰山把它们埋在了齐鲁大学的校园内,并绘制了一份埋藏图,以便以后按图索骥。可是一直都没有机会。直到1951年,林仰山眼见取走甲骨已经无望,便交出了埋藏图。令人痛心的是,当人们按图索骥找到这些甲骨时,却因在潮湿的地下埋藏太久,保存条件又差,已变得腐朽不堪。尽管经全力抢救,数万片甲骨中幸存者不足3000余片。一批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就这样被毁掉了。

近百年的时间过去了,18万余片甲骨的出土,数代学者的辛勤耕耘,商,这个长期以来存在于模糊的传说当中,甚至有许多人并不承认它曾经拥有过的辉煌的王朝,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夏、商与周,并称三代,但在过去的文献记载当中,只有一些零零星星的传说,殊少史实,即使号称记录最为丰富的《史记》,有关殷商的史料也不过3000余字。对于一个存在达600年之久,曾经创造过如此绚丽的青铜文化的远古的王朝,廖廖3000言能够传达多少信息呢?况且除此以外,已没有其它的记载可以佐证司马迁的这篇文字,不由许多人不对此将信将疑。

甲骨文作为商代文字的确认,不仅最终肯定了商代作为一个王朝曾经真实地存在过,而且证实了司马迁的记载与史实是那样惊人地吻合。所以甲骨文发现的意义,不仅在于确认了商王朝,以及由此而呈现出的政治、经济、文化风貌,而且间接地确认了司马迁对于夏代的记载,从而使传说中的三代,不再沉浮于传说之中,为中国的先秦史研究开创岀一片新的广阔天地。

安阳老城墙,一个孤独的幸存者——致老城无处安放的青春

曾经连接着拱辰门、永和门、镇远门、大定门,被称作九里一百十三步的安阳老城墙,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被拆除。如今,仅保留着市一中对面建筑公司家属院内一处老城墙角遗址供人凭吊。

数百年的沧桑之变,安阳城墙终于在人们的视线中一点点的消失了。只有这东南角的老城墙,用它一道道裂痕和破落不堪的样貌诉说着它所经历的一段段历史。

城墙的历史是什么?

最早的城墙是旧时农耕民族为应对战争,在城市四周建起的障碍性建筑。由墙体和附属设施构成一个封闭区域。封闭区域内为城内,封闭区域外为城外。安阳老城墙就属于城市防御性建筑。

安阳城墙建于何时?

公元398年,是史料中对安阳建城最早的记载,但当时建城的具体位置直到现在还是学术界争论的话题。到了北宋时期,安阳城则有了明确的记载,整个城墙周长19里,北至今北关二旅社一带,南到今南下关一带。明洪武初年,19里的土城墙被改为了9里113步。如今的安阳老城,就是这个时候所形成的。

早期夯土城墙土从何来?

9里113步的安阳城墙最初是由一层又一层的夯土堆砌而成,而土取自就近。一是城墙和护城河中间的土,二是挖护城河的土,三是城内坑塘的土。据专家测验,这些土都是经过细致筛选的,颗粒均匀。

如何保证夯土城墙的坚固?

夯土闷水,然后到太阳下暴晒,然后两边固定篦子,将夯土进行填充十公分以石夯砸实,每铺十公分砸实一次,砸了一段以后,工程暂停,再去干另一段,就让这一段停停,醒醒,把它稳当了,然后再逐渐的往上。

安阳城墙体积是多少?

修筑好的安阳城墙,周长4600多米,高8米。城墙的横切面承梯形,下底约10米,上底约6米。根据梯形的体积公式,安阳城墙体积为29440立方米,我们都熟悉的三角湖容积大概是8400立方米,那么城墙如果从这样的坑塘中取土,大约需要4个三角湖大小的坑塘才能满足整个安阳城墙的用土需求。

安阳城墙何时变成砖墙?

明朝时期,开始大量出现攻城火器,夯土城墙根本无法抵挡敌军的猛烈进攻,要想让它发挥更大的防护作用,必须给它披上一层更坚固的护甲,这,就是城砖。不过城砖的烧制极为复杂,受制于王朝内部的的经济实力。任何坚固的城墙几乎全部完成于王朝最鼎盛的时期。安阳砖制老城墙便出现在明朝国力强盛的洪武年间。

安阳城墙有多少块城砖?

城墙最外面的面积是36800平方米,城砖在这个面上是横着堆砌,每个面为0.029平方米,所以最外面所需城砖大约为126万块,按照相同的方法可以计算出上面和内侧面所需的城砖数分别为37万块和126万块,这还没有包含修建四门和角楼等建筑所需的砖石,仅仅城墙大约就需要289万多块砖。

城砖趣闻有哪些?

城砖的烧制,有着严格的数据规定,像今天的条形码一样,每块城砖上都有烧制者的相关信息。安阳的城砖比起南京城墙,砖的尺寸、材质、重量、色彩都有较大的反差,原因是安阳作为府城还是没有能力集中烧制如此数量,根据专家考证,安阳的城砖主要来自四周州县的供应。

老城墙后来遭遇了什么?

随着老城墙防御功能的退化,对于老城墙的修葺也渐渐减弱,到了清朝末期安阳老城墙已经破败不堪了,经历了多年战乱到了1949年,负隅顽抗的国民党和安阳城内的土匪希望借助它来抵挡势如破竹的解放军,但是,在大军的炮火下,安阳城墙没有成为他们的屏障,炸药又一次让它面目全非。

安阳老城墙何时消失?

安阳解放以后,城墙就失去了护卫的功能,安阳老城的城墙在1951年1月到7月之间历时半年的时间进行了拆除,当时拆城的工程量是巨大的,因为城墙非常的坚固,用工量也非常之多,当时采取的办法就是以分砖拆城的方法,就是把砖拆下来分给参加拆城的人,这叫以料抵工或者叫以工代赈,这种方式来拆城墙。就是召集劳力分段承包,经过半年的时间把这个城墙给拆了。

安阳老城墙今何在?

老城墙拆除后,许多城砖被居民当做了建房材料,也有一部分城砖运到了当时正在建设的文化宫成为了地基。1956年,没有拆除干净的三角湖城角变成了它的一部分,东南城角的城墙也作为最原始的遗存被保留了下来,这是唯一可以研究老城墙的历史材料。

内容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找资源联系: (复制)婚姻学堂 » ##安阳火灾生还者讲述逃生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