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运用“脱单流程”思维导图顺利脱单?

2011年,我做了一个叫作“脱单流程”的思维导图。在此之前,我曾接触过的大多单身案例,当事人在试图脱单的第一步就举棋不定,毫无头绪,致使他们在之后的关系推进中更加举步维艰。在我问接下来这个问题之前,可能有百分之八九十的人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即:

“你想要跟一个什么样的人在一起。”

这貌似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但我将这个问题放在了我的思维导图中的第一位置。举个浅显的例子:我们大多数人在找工作的时候,一定都写过简历,你的这份工作也许还只是暂时的,普通的工作尚且需要你花费成本来做准备。那我认为,相比之下,寻找一个共度一生的爱人应该是一件更重要的事情,可是,为什么我们没有为这件事情做一份最简单的简历呢。我们不如认真地拷问一下自己:

“我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想要一段什么样的亲密关系,我想要一个什么样的生活。”

曾经我的一个被冠以“冷式三选一”的观点,即生存价值、情绪价值和承诺,女生们不妨拿来用一用。而在看这篇文章的每一位读者,请你们尝试着用这样一个脉络去捋清楚自己的需求:

脉络

第一,物理特征。即:我要的这个人,身高至少有多高,什么外形是我钟意的,ta最好有多高的衣着品味等等;

第二,社会属性。如:我喜欢从事哪类职业的人,或是对方身上必须具备哪些“软件”;

第三:双方共识。即:我需要与我三观一致的人。

按照以上三个基本点,你至少可以为“对的人”列出十几个硬性条件,如果你依旧不知道自己要的人是什么样的,那么不妨回忆一下做数学证明题的情景,把所有可能的选项都证明一次,挨个踢出局以后,剩下的那个便是了。

总而言之,挖掘出自己的核心需求,整理下来,别放纵自己继续盲目。

(一键关注微信公众号“冷爱”,每天和你一起剖析情感问题)

事实上,“脱单流程”的思维导图是建立在一个以结果为导向的框架之上的,在解决了第一个“要什么”的问题之后,你明白了自己的需求,所以接下来,你要在哪里找到ta?

一句老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个体间的差异性决定了人所处圈子的不同,你的那个ta是什么样的人?ta这样的人一般又出现在哪里呢?而刚好不太凑巧,你的圈子里没有这个人,你该怎么办呢?

我的朋友猎手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正确的池塘里捕鱼。如果一直在没有ta的圈子里打转,只会浪费你的时间,永远做着无用功。所以,思维导图的第二步是扩大社交圈。

在思维导图的第一阶段里,扩大社交圈之后,每个人手里都应该攥着几个有效联系人了。通常我相信,有选择永远比没有选择好。假设至此,你成为了一个有选择的人,那么接下来相当关键的一步,就是沟通。

希望大家明白沟通的意义,任何沟通的目的,都在于我要将这段关系从社交软件中提取到现实生活中来,虚拟世界的关系没有任何实质意义,只有通过在恰当时机的邀约,和经历了几场高质量的约会之后,双方的关系才有可能进一步升级。事实上,很少有在聊天当中升级关系的案例,而令人难忘的约会,会帮你铺设一个建立连接和修成正果的平台。

而当人们幸运地进入了热恋期之后,可能会错误地认为,整件事情终于到此为止了,从男性的思维角度来说,称之为“狩猎结束”,他们已经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而通常来讲,一个阶段的结束,意味着新阶段的开始。当然,假设的前提是,人们将这段关系视为一段长期关系。

《心太软》里唱到的:相爱总是简单,相处太难,非常贴切地形容出长期关系的经营和管理是值得一生学习的课程,而在我的核心课程当中,也有一套非常庞大的关于如何把握长期关系的实践系统,这一部分涵盖的内容之多,需要每个人不断地学习,改正,再学习。

整个思维导图的最后一部分,相信是大多数人不想迈步踏入的环节,可真的发现彼此双方不合适时,合理地分手是一种“软着陆”,正如刚刚那句歌词的下一句:不是你的,就别再勉强。

分手之后,重新整理你的核心需求,至此,整个思维导图完成一次循环。总结一下,整个思维导图的流程即是:挖掘、整理核心需求——扩大社交圈、沟通约会——热恋期——分手软着陆、重新整理需求。

如果将整个思维导图划分为三大阶段,约会几乎贯穿了后面两大阶段。从邀约、约会设计、建立连接、升高关系到最后的定位,更重要的是长期关系的保温,约会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那么,如何打造一个高质量的约会呢?一个难忘的约会都具备一些什么因素呢?

在我接触过的案例中,有很多当事人将自己难忘的约会经历分享给了我:

旅游时走了一段很长的路,看看星空;撑着雨伞,跟初恋的男孩在操场上散步;在图书馆待了一夜;晚上在公园的草坡上喂蚊子;在操场上走着,突然把我揽入怀中,觉得他穿得很帅气,觉得他在发光;去游乐场,两个人在旋转木马上搞怪拍照;大半夜在xx潭迷路,半夜11点一直没有路灯,在里面转圈,差点被冻死;山顶上一起看夕阳;七夕凌晨一点多骑自行车去山上看日出,在河边椅子上看烟火;海边夕阳下散步。

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很久以前我在树洞里收到一个男生的案例,他说:我很穷,没有钱,我跟我女朋友表白的时候,买了一瓶花露水,在地上画了一颗心,然后点着了,那是我一生当中最难忘的一次。

而反观一些比较普通甚至是失败的案例,大多的标配都是吃饭看电影。相亲作为约会当中的一大类,双方了解的时间非常有限,而看电影是阻碍参与感的一大元凶。这里提到的参与感,便是一个成功约会的第一必备元素。

如果没有独到的看家本领,那么一个约会至少有一个好的互动。互动即沟通,高质量的良性沟通,是一个成功约会的基本前提。看电影的过程中,双方盯着屏幕,几乎零交流,而两个人之间,沟通永远是第一位的,表情沟通(看着你笑),肢体沟通(握着你的手),言语沟通自不必说,在中国这样一个服务业质量普遍偏低的大环境下,应当尽可能地挑一些质量标准化的场所,例如高级咖啡厅,这样双方至少能在一个讲话对方能听清楚的情况下酿造参与感。

成功约会的第二元素,就是设计感。说得通俗些,设计感就是诚意。一个约会能否促成,关键在于邀约的诚意,人人都希望自己是受到重视的,一旦自身被认可,邀约成功的几率会高很多。缺乏诚意,临时约人,是很多男生容易在初期,女生容易在后期犯的错误。一般地,邀约者的诚意还表现在将约会当中的每一个环节考虑周到,譬如大城市的交通状况的通病就是又堵又挤,如果不能避开这一环,舒适感就会大大降低,从而不利于对方期待下一次的约会。

成功约会的关键元素,是极致感。很多真实的案例当中,一个成功的约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高情绪价值。一些极致的场景,例如很浪漫、很刺激的互动,通常是好情绪上的“过山车”,一起冒险,一起做没做过的“坏事”(共谋),会像过山车一样拉动双方的情绪,令人念念不忘,能给对方高度的情绪价值,在有些时候,甚至比物质奖励更能创造吸引。

幸福的约会都是相似的,在这些相似的案例当中,常规型的约会类型一般包括观景类、散步、运动类、活动类四大类型。

很多女生懒得设计约会,把连同自己需求在内的约会全部交给男方,不巧的是,中国男性市场的生态并不乐观,当大多数女人选择了男人的忠诚,就不得不顺便打包收下对方的木讷,所以,面对这样的约会对象,学会“要”,是女人获得一个高质量约会的关键。

观景类的约会很好理解,听雨、看雪、看日出日落、欣赏山川河流,这一类观景的约会,永远是没有错的,因为人在大自然的美景面前,心情都会是愉悦的。

散步,比如冬天在大型的室内空间,是约会时不错的选择。

有益身心的正能量运动类的约会,比如高尔夫,平民化一点的,羽毛球网球都是很好的活动。而特别的运动形式,例如卡丁车、跑步等,会让约会充满新鲜感。同时,运动时呼吸的加快会产生一种归因效应,让参与约会的双方误以为是对方让自己心跳加速。

活动类的约会能推高情绪。听演唱会时,星光闪耀令人分泌的荷尔蒙,捏陶瓷亲手为对方制作纪念品,生活化的场景令约会更有意义,也令两个人从对立走向了合作。

而常规型约会的进阶版本,我们称之为创意约会,创意约会像是一个核武器,复杂程度和难度较于常规约会,属于常规约会的升级和组合。举一些学员的真实案例,同样是看电影,一名当事人邀请照顾他的女护士在摆放了大大小小的骨头的骨科室看投影,另一名当事人和心仪的女生在沙滩上玩互埋的游戏,聊天时,用随身携带的蓝牙音响播放音乐,帮女生洗脚上的沙子。这些肢体上的接触制造了性的吸引,其中的技巧在于利用转场和组合,给约会制造出一种张力。总的来说,这是充满创意的约会。

情感问题的拿捏,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人们通常会使用一种方法,学习大量的心术和话术。而亲密关系的奥秘在于,你是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你自己。如果她涉世未深,就带她看遍世间繁华,如果她历尽沧桑,就带她去坐旋转木马。希望大家在未来的有一天,能想起我今天说的这番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