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分享
用心经验

女大学生为爱而死

爱图集

导读:

为爱而死,也许只是影视作品里的一句台词,但是现实生活中这样做的人却比比皆是。

爱可以让人生,亦可以让人死。

女大学生为爱而死

前不久,心理咨询中心接到一个案例,小丽(化名)跳楼自杀,更让人惊讶的是她的室友早在一个月前就发现了她的不对劲,所以暗暗告知宿舍其他几个女生要多多注意她。

女大学生,在大学里谈恋爱屡见不鲜,分手也是常有的事,哭几次,颓废几天,一般情况也就过去了,但是类似小丽这种一直沉溺于失恋的阴影中无法自拔,却是比较严重的,单单是宿舍的几个女孩子是完全不能够掌握局面的,应该及时的告知老师,告知家长,必要时候,需要通知学校里的心理咨询室,与其交谈,观察其动向,以免造成悲剧。

女大学生为爱而死

那么,借此案例,柠檬心理将会为大家做些分析。

1、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至24岁之间,这个年龄界限按青年心理学划分,已跨过青春期并进入成年期,其生殖系统发育趋于成熟,性激素的分泌影响生理平衡,因而对性的体验十分敏感。此时的大学生正由青春期的”异性疏远”走向青年期的”异性接近”,因而在异性吸引、彼此产生好感的基础上,恋爱也就默默无声地潜入年轻人的心田。所以小丽在大学里谈恋爱是很正常的事情。

2、群体性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一是受从众心理的影响。大学生在共同的校园里学习、生活和交往,加上思想观念的相似性,促使他们在恋爱问题上表现出明显的从众趋向。恋爱对象的出双入对常令他们羡慕和向往,在好奇心驱使下而跃跃欲试。看到恋爱的同学生病有人照料,生日有人陪伴,委屈有人安慰,便萌发孤独感和攀比心,甚至低人一等的自卑感。在这种群体氛围的影响下,不少本不打算谈恋爱的,为表现自己并非无能,也盲目效仿,寻求异性朋友。二是受逆反心理影响。由于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的增强,大学生往往把学校关于提倡不谈恋爱的方针视为为”禁欲主义”,把师长的指点和规劝看作是”干涉内政”,把对他们进行恋爱与成材教育视作不信任,把对他们进行爱情与道德教育看作是思想僵化、封建保守,凡此种种心理对峙,种下的是不会开花结果的种子。

女大学生为爱而死

3、小丽因为失恋而做出偏激行为,是因为她的心理承受能力差,没有及时的做好心理准备,把恋爱当成是生命中的唯一,所以在分手后,更是无法自拔,如果选择分散注意力,努力让自己做些其他的事情提升自己,也许就不会是这样一个结局。

谈恋爱是大学生在爱情方面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势必最终会走入每个大学生现在或将来的生活,甚至在某个阶段扮演生活的主角。与其在工作、事业、生活的折磨之后再去首次尝试爱的苦涩,不如在平静的大学生活中经受爱的考验,把握准爱情的脉搏,为此后的工作和事业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不管怎样,我们都应认识到,大学生恋爱现象是正常的,不容回避,也无须视之为猛兽,高呼猛打,而应以一颗平常心看待,客观的分析产生的原因。

小提示:

【柠檬心理微信公众号:lemonpsy

关注柠檬的微信,随时为你解答疑惑,免费为你心理咨询哦。

内容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找资源联系: (复制)婚姻学堂 » 女大学生为爱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