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分享
用心经验

“七夕”,美食传情

“七夕节”也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七夕的饮食风俗,各地不尽相同,做法五花八门、吃法花样百出,而且流传着诸多美食故事。

恋爱豆腐果

在贵州的街头,常常可以看到一个个小小的烤豆腐摊,架着一个长方形的铁片,上面一排排地摆放着烤得鼓鼓囊囊的豆腐块,散发出诱人的香味。这就是贵阳人最喜爱的的风味小吃――“恋爱豆腐果”。

“七夕”,美食传情

“恋爱豆腐果”作为贵阳八大名小吃之一,在形色上、制艺上非同寻常:其主料是切成长方形小块的白豆腐,经适量碱水发酵后,放在有眼铁片上烤制而成。制作时将铁片上抹油,既防止豆腐果粘连,又能使其表面光滑,用糠壳作燃料(不用煤,一则有煤焦味,二则成本高),将豆腐块放在铁片上,用小铲不断翻动烤煎,翻动时须小心,以不损坏豆腐果外表为佳,待烤到表面黄亮鼓起时即可。吃时用小竹片将豆腐果从侧面剖开,填进以折耳根、苦蒜、香葱、木姜子油、糊辣椒、酱油、味精等制作的醮水。趁热咬下,外脆内嫩、咸辣爽滑,满口喷香。特别是在寒冬,几块下肚,额头上便沁出一层毛汗,那种享受才真叫安逸。

“恋爱豆腐果”,一款地方名吃,有着如此温馨和浪漫的名字,这其中还有一个来源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浪漫故事。

“恋爱豆腐果”,原名“烤豆腐果”。1939年,日军对贵阳进行空袭。市郊彭家桥附近,有一对老年夫妇,男的名叫张华丰,在菜地里搭了数间茅屋,作为制造烤豆腐果场地。空袭开始后,这几间茅屋成了躲避空袭的场所。由于空袭频繁,人们无法回家吃饭,只好在张氏夫妇的店里买些烤豆腐果充饥。一般人吃豆腐果往往是解馋或充饥,吃完了便走。但有一些恋爱中的青年男女,却买一盘豆腐果,蘸着辣椒水,细嚼慢咽,一边吃一边聊,一坐就是半天。他们似乎忘记了空中的威胁,把张家店铺当成谈情说爱的场所,几间茅草屋也由此变得特别温馨,特别浪漫。久而久之,人们就把烤豆腐果戏称为“恋爱豆腐果”。一时间,“恋爱豆腐果”名声大噪,成为人们喜爱的风味小吃。时至今日,在贵阳地区,“恋爱豆腐果”与玫瑰一样,成了爱情的象征!

“七夕”,美食传情

本是当年一场血与火的洗礼,不想天意使然,竟促成了一种小吃的美名,促发了一对对并蒂之蕾。人间的苦乐年华真是很有戏剧性。也有人这样解释:“恋爱豆腐果”的味道有些甜,有些酸,有些香,有些辣,有些烫,有些五味杂陈说不清道不明,却是热烈缠绵让人难以割舍;而且好之者甚好、恶之者甚恶,完全没有道理可讲――岂不正是恋爱的味道?

夫妻肺片

“夫妻肺片”是川味凉菜中的经典,也是成都人人皆知的美食。

早在清朝末年,成都街头巷尾便有许多挑担叫卖凉拌肺片的小贩。由于所用原料牛杂碎特别是牛肺成本低廉,通常被视作“废弃之物”,故而又称“废片”。

“夫妻肺片”则是“肺片”中最杰出的,有 “车行半边路,肉香一条街”的美誉。创始人为郭朝华和张田正夫妇,上世纪30年代,夫妻俩走街串巷,提篮叫卖。他们的“肺片”不仅选材精,加工细,调料也很出色。白天把原材料买回来,晚上就在灯下细细地用刀剖、挑、削、切。由于心灵手巧,加上作料特别齐全(有红油、花椒、芝麻、香油、味精、上等酱油和鲜嫩的芹菜节等),因此凉拌出来的“肺片”金红发亮,麻辣鲜香,风味独特,很快就在附近居民中传诵开来。街头巷尾的人看见夫妻俩提篮挑担而来,都亲切地呼之为“夫妻肺片”。后来,夫妻俩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就租了安乐寺旁边一间店面。一天,有位客商品尝过郭氏夫妻制作的肺片,赞叹不已,送上一个金字牌匾,上书“夫妻肺片”四个大字。从此“夫妻肺片”这一小吃更有名了。

“七夕”,美食传情

为了适应顾客的口味和要求,夫妻二人在用料上更为考究,质量日益提高。因牛肺煮熟后颜色发黑,吃起来烂糟糟的,既不好看又不好吃,遂逐步使用牛肉、羊杂代替牛肺。虽然菜中已没有牛肺,但人们依然喜欢用“夫妻肺片”这个名字来称呼它。

虽是“废片”,做工和配料却很考究:牛杂要漂白洗净,煮至生熟软硬适度。卤汤用特制的香料配置,是取味的主料。花椒要用汉源出产的双耳朵大红袍,去尽花籽,在烧热的铁板上焙热捣细,做到麻香味俱全。辣椒油也不马虎,要香辣可口,不苦不焦。其次就是刀工要到位,牛杂片切得要如薄纸,牛头皮晶莹透明,似乎可以照透人影,而牛肚片仿佛可以吹动,这样方能入味。

一盘夫妻肺片摆在桌上,牛肚白嫩如纸,牛舌淡红如桦,牛头皮透明微黄,色彩斑斓,赏心悦目。肺片周围淋着卤水、酱油和红油辣椒,上面覆着一层花生米、芝麻和花椒面,肺片下面还有芹菜末垫底。拌匀后,夹一筷入口中细嚼,肺片粑糯入味、脆筋柔糜、细嫩化渣、麻辣浓香,真是下酒菜中的上品。

“七夕”,美食传情

如今,“夫妻肺片”早已登堂入室,雅俗共赏。由当初的小吃演变为川菜的金字招牌。 想当初,郭氏夫妻迫于生计开始卖肺片并苦心经营,终于炮制出这为后世传诵的美食,按今天的说法,堪称勤劳致富成功的典范。“夫妻肺片”已经不单单是一道美食,它那浓厚鲜香的滋味里,更多地融入了夫妻二人对彼此的爱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老婆饼

在不少城市的大街上,都能看到一种浮动小车,玻璃窗上写着“老婆饼”。“老婆饼”,是一款发源于广东的传统饼食,在港、澳、台等地亦可找到。

“七夕”,美食传情

“老婆饼”呈圆形,口感酥松,滋味香甜。人们喜欢这道点心,除了好吃,更是因为她那温馨的名字。“老婆饼”这个名字的由来虽有好几种说法,但都是讲述夫妻间不离不弃,相爱与共的爱情故事。

有一个传说是这样的:以前有一对恩爱但家庭贫穷的夫妇,由于老父病重,家中无钱医治,媳妇只好卖身进入地主家,挣钱给家翁治病。失去妻子的丈夫并没有气馁,研制出一道味道奇好的饼,最终以卖饼赚钱赎回了妻子,重新过上了幸福生活。

那么,这道广州名点为何又叫“潮州老婆饼”呢?这就不得不说关于它的另一个故事。

相传清朝末年,广州老字号“莲香茶楼”以各式点心及饼食驰名,店中一位潮州籍的点心师回家探亲时,带了许多茶楼的点心回去给家人品尝。不料,老婆一一尝过之后竟说:“茶楼的点心竟是如此平淡无奇,没一样比得上我娘家的‘冬瓜角’!”丈夫闻之颇为不悦,便让她做出来尝尝。不多时,一碗热气腾腾、焦黄别致的冬瓜角就端了上来。丈夫尝后,果然觉得好吃。问其做法,老婆告知说,先熬上一锅冬瓜茸,用白糖、面粉来做馅料,再用面粉皮包成小角,放在油锅里炸至金黄色起锅食用。

探亲结束后,丈夫带了许多冬瓜角回到莲香茶楼,其他师傅品尝后,连声道好。就连老板也是啧啧夸赞,连忙问这么美妙的点心是何高人制作,潮州师傅一时也回答不出来,其中一个师傅便说:“这是潮州师傅的老婆做的,就叫它‘潮州老婆饼’。”老板便让师傅如法炮制,在茶楼贩卖,结果大受好评,不多时便成了莲香茶楼的一道当家点心。

后来,人们又在此基础上稍作革新,在馅中加入了猪油、芝麻、玫瑰糖、澄面等,并把饼形由角状改为圆形,改油锅炸为烘炉烤,成饼之后再涂抹上一层鸡蛋清,最终便成为我们今天所见的“潮州老婆饼”了。

“七夕”,美食传情

“老婆饼”的绝妙风味,就在于里头层层叠叠、薄如棉纸的油酥皮。要做出这份层次感相当费工夫,首先在初步取材时必定要精心,水油面团和油酥是分开处理的,然后将水油面包入油酥,擀开再折起,如此重复两次,利用水与油互不相溶的特性,做出酥松分明的层次感!整个过程中力道要均匀,千万不能将面皮擀破,两种面团和在一起,油酥的层次感就没有了。

“老婆饼”的内馅也有讲究,传统的“老婆饼”是用冬瓜茸做馅料,所以,它还有个雅号叫“冬茸酥”。传入台湾后,不再用冬瓜茸,而代之以纯糖,清甜醇美的香味一样迷人可口!如今甜馅的内容更加丰富,豆沙的、糯米的、紫薯的,各具风味。

新鲜出炉的“老婆饼”,形状小巧,那饼皮烤成诱人的金黄色,那内里层层的油酥,酥松得不得了,一咬下去碎屑便掉了满地,每一口都尝得到蜜糖般的香甜滋味,真的犹如小女人一般细致周到。那绝妙口感吃过一次就忘不了!

那温馨的名字和感人至深的传说加上疏松化渣的饼皮、滋润软滑的馅心、甜而不腻的味道,共同缔造了“老婆饼”的情缘。

“七夕”,美食传情

内容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找资源联系: (复制)婚姻学堂 » “七夕”,美食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