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0日,菲尔·迪布韦克和其他两位经济学家被联合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们“对银行和金融危机的研究”卓有贡献。菲尔·迪布韦克毕业于耶鲁大学,任教于华盛顿圣路易斯大学商学院。在欢庆的声音中,

正文摘要:

2022年10月10日,菲尔·迪布韦克和其他两位经济学家被联合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们“对银行和金融危机的研究”卓有贡献。菲尔·迪布韦克毕业于耶鲁大学,任教于华盛顿圣路易斯大学商学院。在欢庆的声音中,一位多年前曾在菲尔·迪布韦克手下读书的中国前女留学生勇敢地发出了不同的声音。在广受留学生欢迎的微信公众号“一亩三分地”发布的菲尔·迪布韦克报道中,该女学生在留言区写下了自己遭遇的性骚扰。昨天,据彭博社报道,华盛顿圣路易斯大学相关部门已对此展开调查。诺奖得主被曝性骚扰多名中国女生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这个圈子的性骚扰和歧视,该捅破了

今年以来,霸占流量的不再只是明星。

科学家也频频登上了热搜。

但有意思的是,几乎全是男性。

这也牵出了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我们对于科学家的印象好像永远都是以男性为主。

纵观全球范围,女性身影在科学界也十分少见。

这究竟是为什么?

科学界的女性地位到底有多低?

今天,鱼叔也想借一部纪录片,来聊一聊科学界中的性别偏见。

网飞最新上线了一部纪录片《科学家的模样》。

豆瓣9.2分,口碑相当不错,非常值得一看。

这个片名的由来,暗含着一个隐喻:

如果给你一支笔来描绘科学家的模样,你会怎么画?

想必绝大多数人都会先勾勒出一个男性的轮廓。

这几乎约定俗成,是大家潜意识中都认可的观点。

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大部分著名的科学家几乎都是男性。

在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包括生理学或医学、化学、物理学)近600位获奖者中,女性科学家只有区区约20人。

在上个世纪前中期甚至以前,从事科学研究的女性真的太少了。

直到女权运动的不断推动下,女性才开始更多地投入到科学领域。

然而,即便能够参与到科学研究,也仍然会遭到性骚扰的情况。

很多人或许难以想象,在这个汇聚人类最高智慧,引领人类未来发展方向的神圣殿堂。

居然也存在着性骚扰,遍布着性别歧视。

就连堂堂诺贝尔奖得主都会身陷丑闻。

先说一位叫南希·霍普金斯的生物学家。

她的学习生涯,只能用「天才」一词来总结。

16岁便考上全美首屈一指的女子学院——拉德克利夫学院(后来被整合进哈佛大学)。

之后进入麻省理工学院担任物理学教授40多年。

在癌症相关的研究上成绩显著,备受赞誉,在业内属于是金字塔尖的那批人。

事实上,她一开始对生物学并没有特别的兴趣。

直到大三时选了一门生物相关课程。

这门课的主讲人是詹姆斯·沃森。

詹姆斯·沃森,天才中的天才。

25岁时便和弗朗西斯·克里克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从而确定了在生物学上的宗师地位,此后便一直和克里克存在于我们的生物课本中。

詹姆斯·沃森(右) 弗朗西斯·克里克(左)

在他的课堂上,遗传学、生物分子学等这些看似枯燥的知识变得魅力十足。

南希从此下定决心,要学好这门学问——

「解释所有生物的行为和能力」。

之后,她得到机会,开始在沃森的实验室工作。

能够与这样的学术大神共事,她感到兴奋不已。

但,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却永远地影响了她。

一天,沃森最亲密的学术伙伴克里克前来拜访。

在沃森的口中,克拉克是个比他更天才的人。

这也让南希十分期待亲眼见到这位人中龙凤。

然而,就在她独自在实验室等候会见的时候,门被猛然打开了。

正是克拉克。

可他并没有表现得像谦谦君子。

看到南希是一个人,他飞快地冲到了她身边。

然后将手放到了南希的胸部。

这一举动把南希吓得呆若木鸡,但好在克拉克没有得寸进尺下去。

在那个年代,「性骚扰」一词甚至都还没有出现。

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种事的南希只好选择了沉默。

而这一憋,就是足足四十年。

在metoo大潮的影响下,已经退休了的南希才敢说出这一不堪回首的往事。

这并非个例。

地质学家简·威伦布林,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而且,她的遭遇更加可怕。

1999年,简刚开始攻读硕士学位,就获得了和导师前往南极洲科考的机会。

她的导师是冰川领域的权威学者,南极的一处冰川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可他的品行却不与学识相匹配。

虽然两人成为「师徒」才不久,可这位导师就是没来由地讨厌简。

先是用「荡妇」「妓女」「淫妇」等侮辱性词汇称呼她。

后更是把调戏、侮辱简当成了一种乐子。

他会在简上厕所的时候向她扔石子。

还故意把火山灰吹进简的眼睛里。

甚至有一次直接把简从山坡上推了下去。

……

在冰天雪地之中,一个声名显赫的男性科学家就这样欺负一个无辜的女学生。

可谓是坏事干尽。

为何她们不反抗呢?

很简单。

她们想,但她们不敢。

因为她们知道自己的未来就是掌握在这些施暴者手中。

对方可能只需一句话,自己的科研梦想就走向了终结。

在科学界,女性比我们想象中弱势得多。

而除了会遭遇欺辱、骚扰以外,还有一个惊人的事实是——

不少女性科学家的成就被忽视,甚至被占有了。

就拿前面提到的沃森来说,虽然他没有像克里克一样受到性骚扰指控。

但他同样是性别歧视大军的一分子。

在发现DNA结构这项伟大工程中,其实还有一名叫做罗莎琳·富兰克林的女科学家立下了汗马功劳。

是她率先拍出了 DNA 结构衍射图谱。

罗莎琳·富兰克林

沃森和克里克正是借助富兰克林的成果才做出了进一步的研究。

可沃森却只是在论文中略微提及了富兰克林。

在后来的自传中更是对其万般诋毁。

富兰克林的贡献就这样「被忽视」了。

而更让人感到气愤的,是女性科学家的成就「被占有」。

这就要提到诺贝尔奖史上一件最大的丑闻。

通过NHK的纪录片《女性天文学家与脉冲星之谜》可以详细了解这一故事。

1965年,年轻的乔瑟琳·贝尔来到剑桥大学。

在天文学家安东尼·休伊什门下攻读博士学位。

乔瑟琳·贝尔

休伊什的团队在业内属于顶级,他们拥有最先进的射电望远镜来观测宇宙。

由于计算机在当时还不普及,观测和记录的工作落到了还是学生的贝尔头上。

她当时记录所用的图纸,一天就能堆到30米高,可见工作量之大。

而贝尔正是在繁琐的记录中发现了一丝不寻常。

这是一种不为人知的电波,它总是准确地以1.34秒的频率发射着,非常神奇。

贝尔马上向休伊什报告了这一情况,可保守的休伊什觉得它只是人为制造的干扰。

但贝尔并不认同老师的结论,她决定继续观测下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接二连三地发现了更多类似的电波,并对每一个都做了精确的记录。

面对大量数据,休伊什不得不重视起贝尔的发现。

在后续的研究中,他推断这一脉冲信号来自距离地球大约2300光年的神秘天体。

1968年,贝尔和休伊什成功发表了发现脉冲星的论文。

这一发现轰动了整个科学界,被誉为20世纪天文学的四大发现之一。(另外三个是星际分子,类星体,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休伊什也凭借该发现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次颁奖意义非凡,因为这是天文学家第一次获此殊荣,对天体物理学的发展十分利好。

但也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因为作为第一发现者的贝尔居然被完全排除在外了。

也因此,这次诺贝尔奖被称为「没有贝尔的诺贝尔奖」(The No Bell – Nobel Prize)

造成这一不公平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其一是因为贝尔当时的身份只是个学生,学生的成果归功于老师,这是科学界的一大潜规则。

其二就是令人深恶痛绝的性别歧视。

当贝尔和休伊什共同面对记者时,休伊什被问及的都是学术问题,而贝尔被问到的则是各种八卦。

「个子有多高」「曾经和几个人交往过」……

诸如此类。

很多人打心底就没觉得贝尔是个科研工作者,更别说是一个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但即便如此,贝尔仍然以德报怨,没有对自己的老师或是诺奖委员会发过一句牢骚。

只能说,诺奖没有认可她,是诺奖自己的损失。

这,便是女性科学家的现实。

性骚扰这样的外显型性别歧视固然可怖。

但真正使得科学界被男性掌控的,还是那些花式的内隐型性别歧视。

它可以是奖项上的故意不认可。

也可以是日常工作时的排挤。

比如看见是女科学家的邮件就不重视,研讨会上邀请女科学家却不给发言机会等等。

甚至,它大多数时候就是在无意识中产生的。

在《科学家的模样》中,就还介绍过这样一次实验。

研究人员准备了两份学生简历,内容一模一样,唯一的区别是一份性别是男,另一份是女。

然后将它们分发给各个大学的理工科教员,让他们评估这位学生是否有能力参与某个项目。

反馈结果令人大吃一惊,女学生获得的评价比男学生要低得多。

这实在令人费解。

科学家,作为一种职业,应当只与科研能力挂钩,和性别有哪门子关系?

但事实却是,它成了行业准入门槛之一。

显然,在名为科学的「冰山」之下,藏匿着的偏见并不比其他领域少。

我们能够看到,女性科学家的地位仍然亟待提高。

一方面,女性科学家自己应当勇于发声。

比如说南希就是极好的榜样。

她不仅没有畏惧诺贝尔获奖者的威名,勇敢地说了出来。

还团结了一批有相似经历的女性科学家,先是在麻省理工内部向校长倡导改革。

继而让这种呼吁性别平等的风潮席卷了全美的高等学府。

另一方面,社会各界也需要加大重视的力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一个国家想要科技发展得好,女性的科研力量绝不容忽视。

其他人虽然无法参与到实际的科研工作中去,但可以从别的方面给予她们支持。

比如影视工作者,就可以进一步挖掘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并呈现给观众。

2016年的电影《隐藏人物》就聚焦了美国载人航天历史上三位不知名的女科学家。

因为女性,因为有色裔,使得她们处处遭遇偏见。

虽然她们的工作无比重要,却仍不被允许出席会议,甚至上个厕所都会被歧视。

但在最后,她们还是用独到的智慧和兢兢业业的态度征服了所有人,更征服了宇宙。

而这样的故事,鱼叔相信我们也一定拍得出来。毕竟,我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的,就是一名女性科学家,屠呦呦。

在神州大地,还有太多太多女科学家的故事值得去书写。

她们的名字,值得被更多人记住。

近的有李兰娟院士。

自疫情以来,73岁的她便奔赴第一线,和钟南山院士一起为大家构筑起了生命的防线。

还有,黄伟芬工程师。

她是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之一,负责航天员的培训,从「神五」到「神十二」,已经成功将12名航天员送入太空。

远的有林巧稚院士。

她是我国第一位女院士,我国妇产科学的奠基人,一生接生过5万多名婴儿,就连袁隆平院士都是她亲手接生的。

还有何泽慧院士。

她不仅是钱三强院士的夫人,更是享誉世界的原子物理专家。

……

等等等等。

若她们的事迹被埋没,将会是你我每一个人的遗憾。

所以,一定不要让性别成为科学发展路上的阻碍。

唯有性骚扰无所遁逃。

唯有性别歧视失去温床。

唯有隐藏人物不再隐藏。

科学才能变得足够完整。

也正像《科学家的模样》中的一句话:

「如果没有女性,那就会失去一半出色的人才。」

诺贝尔奖得主性骚扰中国女生遭曝光,美国学校展开调查

2022年10月10日,菲尔·迪布韦克(Philip H.Dybvig )和其他两位经济学家被联合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们“对银行和金融危机的研究”卓有贡献。

菲尔·迪布韦克毕业于耶鲁大学,任教于华盛顿圣路易斯大学商学院。

在欢庆的声音中,一位多年前曾在菲尔·迪布韦克手下读书的中国前女留学生勇敢地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在广受留学生欢迎的微信公众号“一亩三分地”发布的菲尔·迪布韦克报道中,该女学生在留言区写下了自己遭遇的性骚扰

看到这条被置顶的评论,另一名受害者也站了出来。

据一亩三分地介绍,上述留言受到了广泛关注,后台有华盛顿大学商学院校友、彭博社记者留言希望能够深挖此事。

昨天,据彭博社报道,华盛顿圣路易斯大学相关部门已对此展开调查。几名受害者也接受了彭博社采访。

菲尔·迪布韦克本人说是女学生自己坐到其大腿上。而其律师则说在菲尔·迪布韦克刚拿到诺贝尔奖后就出现这样的指控,不得不让人怀疑是竞争对手的诽谤。

笔者对上述辩驳感到荒唐。

那么,你觉得这些女生说的是真的吗?

如若该教授被坐实性骚扰,此事中体现了三重关系的不对等。

第一是位高权重的教授和学生之间的权力不对等,这也是所有师生间涉及性骚扰或性行为的共同点。老师常以打分、毕业等威胁受害者,即使并无此等威胁,一些受害者也因为担心会在学业上遭到报复而妥协或者不报案。

第二是初来乍到的留学生和本地人之间的不对等。在此事件中,这些受害者刚到美国读书,人生地不熟,当地风俗文化法律知识都不熟悉,在陌生的环境中更易顺从,更是给了加害者机会。

第三是(部分人心里认为的)种族上的不对等。西方有一个词叫yellow fever,黄热病,指的是白人男子对亚洲女性的异常迷恋,他们觉得亚洲女性顺从服从,所以专门和她们约会。又因为他们天然的白人优越感,觉得更容易掌控非白人族裔。据报道,该教授曾在中国大学西南大学讲学,又会几句中文,且目前爆料的受害者均为中国女性,很难说该教授不是黄热病的其中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