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分享
用心经验

普京承认一些俄罗斯军人选择离开,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据俄媒报道,12月7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出席俄罗斯人权理事会线上会议时,承认在俄乌冲突中,一些俄罗斯军人选择离开,因为他们习惯了和平,而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他们都会成为优秀的战士,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正文摘要:

据俄媒报道,12月7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出席俄罗斯人权理事会线上会议时,承认在俄乌冲突中,一些俄罗斯军人选择离开,因为他们习惯了和平,而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他们都会成为优秀的战士,他们是真正的英雄。普京承认一些俄罗斯军人选择离开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据俄媒报道,12月7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出席俄罗斯人权理事会线上会议时,承认在俄乌冲突中,一些俄罗斯军人选择离开,因为他们习惯了和平,而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他们都会成为优秀的战士,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来源:参考消息

普京承认一些俄罗斯军人选择离开相关阅读:

俄罗斯已经彻底觉醒?普京离任后,俄罗斯是否会重新倒向西方?

近日,复旦大学张维为教授和邱文平研究员一同讨论了关于“俄罗斯未来是否还会倒向西方”的问题。两位专家一致认为,经过西方这次史无前例的制裁后,普京和俄罗斯会“大彻大悟”,进而彻底抛弃“西化梦想”,最终和西方决裂。

但也有网友表示反对,认为专家的观点可能有些“过于乐观”了。虽然现在俄罗斯上下统一思想、空前团结,但是俄罗斯有着长期亲西方的传统,这种思维依旧根深蒂固,亲西方势力也只是暂时蛰伏,所以俄罗斯并不会那么容易的就彻底和西方决裂,而且未来俄罗斯的态度取决于谁接普京的班。

那么,双方的观点谁更有道理呢?普京之后,俄罗斯还会不会再次转向西方呢?今天我们就从历史的角度来深入了解一下。

今年3月份,美欧对俄罗斯实施了前所未有的制裁。西方领导人似乎笃定了,俄罗斯抗不过这样严厉的打击,拜登甚至还以胜利者的姿态宣称,“普京已经不能再继续执政”。然而让很多人始料未及的是,普京的支持率却节节高升,从60%左右,到3月中下旬的70%,最后达到了惊人的80%以上。

俄罗斯非但没有向西方政客预见的那样,因为制裁发生内乱,相反的,越来越多的俄罗斯民众开始支持普京对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就连很多亲西方人士的态度,都发生了180度大转弯。

最经典的言论,出自俄罗斯前总理梅德韦杰夫之口。他原本是“自由派”、“学院派”、“亲西方派”的代表人物。然而就在前不久,他说:“任何资本主义社会、任何市场经济的旗帜上写的是什么?神圣的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即使世界灭亡,法治也会胜利;即使一切灭亡,私有财产还在。但是西方今天在做什么?全不要了,好吧,听着,这是一场没有规则的战争,这个经济秩序我们也不要了。”

梅德韦杰夫的醒悟,颇具有代表性,这是以他为代表的一大批深信西方自由主义理论的知识分子、政治人物的醒悟。而且,与其说是醒悟,还不如说是融入西方的幻想破灭后,只剩下一条路可走的觉悟。

通俗的讲,梅德韦杰夫这叫“脱粉回踩”。

中国人大多对俄罗斯历史了解不多。我们今天先来梳理一下贯穿俄罗斯整个近现代史的西化梦想,如此才能理解俄罗斯为什么会对西方这么“虐恋情深”了。

俄罗斯曾被蒙古统治过将近200年时间。后来虽然独立,但政治、经济、文化甚至学院上深受蒙古的影响。300多年前,彼得大帝痛感国家落后,由此开启了“全盘西化”的改革,从那时起,融入西方社会成了俄罗斯的“政治正确”,亲西方的思想渗透进了俄罗斯大贵族和知识分子的骨髓里。比如沙皇带头与德国王室联姻,希望以此摆脱蒙古人带来的“野蛮人”血统;贵族间以说法语为荣,说俄语为耻;甚至出现了过度崇“洋”不惜卖国的沙皇。

而苏联的解体,归根到底也是西化派的又一次反攻。上到苏联高层和精英知识分子,下到平民百姓,从上到下都放弃了马列主义,全盘接受西化思潮。而之后的叶利钦时代,更是几乎完全倒向西方,还被忽悠着搞休克疗法,结果经济濒临崩溃。

但是,西方是不可能接受俄罗斯的。西方人长期把斯拉夫人看作长着白皮肤的蒙古人、鞑靼人;将东正教当成异端。在他们眼里,与俄罗斯的关系是一种文明的冲突,俄罗斯代表着斯拉夫文明,是英美为首的盎萨文明的手下败将。美国人曾经嘲笑过俄罗斯:不过是个有核武器的沙特阿拉伯而已。事实上,西方做梦都想要俄罗斯变成沙特那样的资源殖民地,可以任凭他们掠夺油气。自苏联解体后做的每一件事,都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把俄罗斯搞得四分五裂,最好能像乌克兰那样挥刀自宫,自己把核武库给废了。

如果说彼得大帝的西化改革是“师夷长技以制夷”,那么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的改革纯属幼稚病,看不透西方的口蜜腹剑,信了西方“融入民主世界”的鬼话。而在2000年,叶利钦选择普京接班,有相当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普京当年也是个温和的“西化派”。普京上台后的头几年,也是走亲西方路线,意图融入西方世界,普京一直表示“愿意和美国伙伴的任何总统合作”;不顾国内本土派的反对,全力支持美国对阿富汗的“反恐战争”。他本人也跟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西方国家的领导人私交极好。直到北约数次东扩,一次次鼓动俄罗斯邻国搞“颜色革命”,他才渐渐看清西方的真面目:西方世界从来就没有想过要接纳俄罗斯,俄罗斯在他们眼中是个异端,也是块垂涎欲滴的“肥肉”。

俄罗斯是幸运的,普京脑子足够清醒,没像叶利钦那样“美欧虐我千百遍,我待美欧入初恋”,他很快就从“亲西方”转向了“本土派”,坚定打击资本寡头和外国代理人,才让俄罗斯有了喘息之机。

所谓的本土派,顾名思义,就是斯拉夫民族主义者。和知识分子不同,俄罗斯老百姓中有很普遍的爱国主义传统,我吃糠咽菜没关系,只要祖国强大就好。而西方试图将俄罗斯变成一个依附,变成能源殖民地,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将俄罗斯人民的财产洗劫一空。这对俄罗斯人来说是奇耻大辱,是无法接受的。

从90年代到今天,俄民众反对“亲西方”的呼声,可以说是越来越大。但直到这次俄乌冲突前,俄的上层人士中,依然是以亲西方为主流思想的。

比如在德法俄的主导下,搞俄欧一体化。许多俄罗斯富豪和高级官员,纷纷在西方买房置产。俄罗斯资本家也一直把生意重心放在欧洲,很多人甚至拥有俄罗斯和欧洲国家双重国籍。

结果这次西方发动的制裁一视同仁,这些富豪在欧洲的资产也被当成韭菜一样给收割了。

据一些消息说,梅德韦杰夫之所以“脱粉回踩”,一是西方没收私人财产的行为彻底打破了他对西方的美好滤镜,二是他自己在西方,也拥有数量不少的财产,结果也被没收了。

果然,刀子扎进自己身上,才知道疼!

就像西方过去一直鼓吹民主自由,个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甚至还有什么“风可进雨可进国王不可进”的神话般的典故。可在制裁俄罗斯时,西方直接撕下了伪善的面具,连俄罗斯公民在西方的个人财产都不放过,还把意识形态强加于文化、体育、猫等诸多地方。

这让俄罗斯终于明白,西方过去宣传的,也是他们很多人向往的那些所谓的民主自由,根本都是虚假的,或者说,那只是西方世界自己才能享有的东西,而俄罗斯对于他们来说,永远是外人,永远不配享受这些权利。

因此这次俄乌战争,让俄罗斯做了几百年的融入西方的迷梦,终于在冰冷的现实面前清醒过来。现在俄罗斯政坛,就支持对乌克兰军事行动,反对乃至推翻美西方的霸权主义,已经是拧成了一股绳,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团结。

回顾俄罗斯人这段百折不挠、意图融入西方的悲惨历史,实在是感慨万千。今天俄罗斯看似是醒悟了。那么未来,俄罗斯还会不会好了伤疤忘了疼,又回去跪舔西方呢?特别是普京离任后,俄罗斯会不会出现一个亲西方的领导人呢?

其实,也不必为此忧虑。

俄罗斯虽然没有一个非常系统的干部培训选拔体制,但也有自己培养人才的体系,说句实话,不缺人才。当今俄政府的主要官员,都是紧跟普京治国理念的。老的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外长拉夫罗夫,防长绍伊古,总理米舒斯京,新人中有这次经济战崭露头角的央行行长纳比乌琳娜、主管经济和国防的副总理罗戈津等等。他们都是对西方态度非常强硬,对文明冲突看得比较透彻的人。无论是谁接班,俄罗斯有很大可能会沿袭普京时代的路线,而不是再次倒向西方。

此外,这几年,普京政府在和西方决裂后的思想建设、制度建设、经济建设上,已经做了不少准备工作。特别是理论问题,可别小看这个,没有坚定的国家理念和意识形态体系,国家只能在混乱撕裂中走向衰败。

关于俄罗斯未来的路线问题,他们的学者已经总结出一个概念,叫欧亚主义——也就是“俄罗斯世界”。意思是我们别纠结了,以后,我们既不是西方世界,也不是东方世界,我们自己就是一个世界。这个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彻底否定西方自由主义。他们认为,自由主义只讲个体权利,不讲义务,目无集体,这和俄罗斯传统完全背道而驰。要知道,俄罗斯自然环境相当恶劣,自古以来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和周围的人互帮互助,所以俄罗斯的文化根子里是非常注重集体主义的,同时在集体中关注人性的个体。

在前不久,俄罗斯媒体就发布了一篇文章,在俄罗斯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这篇文章名字叫《未来的俄罗斯——向苏联前进》,认为在俄乌战争后,过去的乌克兰将不复存在,过去的俄罗斯也将不复存在,但是会出现一个全新的俄罗斯,一个新时代的,团结、公正,拥有真正完全主权的“苏联”,或者说叫“俄联”。

虽然这个所谓的“俄联”,未来会走向民族主义,还是走向沙文主义,抑或回到社会主义,现在都还无法确认,但我们至少可以清晰的看出,俄罗斯跟西方确实在渐行渐远。

所以说,只要这个特别军事行动的继续向着俄罗斯有利的方向发展的话,普京的路线是能够继续下去的,这是大势所趋。

当然了,现在做过多猜测还为时过早。从理论上来说,普京可以执政到2036年,以他的威望,只要身体允许,大可以继续干下去,直到找到满意的接班人为止。

所以俄罗斯到底何去何从,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好啦,那么今天就聊到这里,我们下期不见不散,祝福大家。

内容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找资源联系: (复制)婚姻学堂 » 普京承认一些俄罗斯军人选择离开,究竟是怎么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