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古代人普遍早婚,但是也有大龄未婚女青年。她们是怎么变成这样的呢?

古代的那些大龄未婚女青年们

有的是倒霉催的。古代女孩一般都是先订婚,然后等十五六岁及笄时再结婚。从订婚到结婚,中间可有好几年时间呢,难免会出现一些意外。比如未婚夫精力太旺盛,没事玩个赛马、蹴鞠这样的高风险运动,一不小心见了马克思,那这个姑娘就倒血霉了。要么被扣上“克夫”的帽子,耽误几年;要么被婆家或娘家要求守望门寡,生是人家的人,死是人家的死人―耽误一辈子。

此外,退亲也会导致大批大龄未婚女青年的产生。男女双方家庭在政治立场上不一致闹翻了,亲家变仇家;或者男方飞黄腾达了……女方就有可能被退亲。在古代,女孩订亲后就是婆家的人了,所以被“退亲”,与被休差不多,会让女方身价大跌,原本能嫁官二代的,退亲后只能嫁个土财主。而且再找对象会非常困难,因为人家当你是二婚的。最惨的一种是,订婚期间,未婚夫家长辈去世守孝3或6年,姑娘生生被拖成大龄未婚女青年。结果,人家一出孝就退亲攀高枝去了,让人恨得想诅咒他。

古代的那些大龄未婚女青年们

关闭 商业推广 淘宝网女青年卫衣更划算!女青年卫衣淘!你喜欢

关闭 商业推广 淘宝网女青年卫衣更划算!女青年卫衣淘!你喜欢

还有一种导致大龄未婚女青年产生的特殊原因―选秀。清朝八旗官员的女儿必须通过选秀,没选上的才能自行婚配。没有经过选秀的女孩,哪怕长到20岁,也不许嫁人。但问题来了,选秀虽然号称是3年一选,可如果遇到天灾人祸或者皇帝心情不爽,就会被不定期推迟,姑娘们等着等着就等成大龄未婚女青年了。据说,光绪的隆裕皇后当初参加选秀时已经21岁,绝对是大龄未婚女青年的代表。更不用说,那些在宫中侍奉主子的宫女们,参加内务府选秀后,到25岁才能出宫结婚。

除了这些客观因素,还有一些是个人问题。譬如有的外貌有缺陷、残疾;有的家里忒穷,出不起嫁妆;有的性格过于豪迈奔放,名声不好;有的信奉独身主义……还有因为害怕婆婆不好伺候而拒绝嫁人。

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大龄未婚女青年们的生存都相当艰难。

比起现代大龄未婚女青年,古代大龄未婚女青年要承受更大的舆论压力。现代人都是关上门各自过日子,也就亲朋好友才替你操心。古代的保甲和连坐制度相当变态,一个人犯事,邻居都得担责任,你家有什么风吹草动,全村的人都瞪大眼睛盯着。谁家有大龄未婚女青年,大家马上就会议论开了:“老王家的二姑娘拖到20岁还不嫁,是不是脾气不好?是不是有什么隐疾?是不是做了啥见不得人的事?”就是出门上街买点胭脂水粉,说不定还要惨遭围观。最悲催的是,古代婚嫁讲究一个长幼次序,一般情况下,妹妹不能越过姐姐先结婚,否则别人会笑话你家没规矩。所以,你不结婚,后面的亲妹、堂妹都得陪你单着。在家里天天被妹子们哀怨的目光凌迟,想想这种心理压力有多大吧。

有的人说了,我心理很强大,自愿单着不行吗?答案是不行。因为古代的大龄未婚女青年及家人会受到政府的处罚。作为现代人的你可能会惊掉眼珠子:啥?我不想结婚,还要被处罚?没错,在汉代,女子超过15岁不嫁,要被征收5倍的重税;在晋代,超过17岁不嫁,马上就有官媒上门,强行给你找一个光棍配对;在唐代,超过13岁不嫁,必须交罚款;在宋代,超过15岁不嫁,家人就得坐牢……

古代本来就人口稀少,加上医疗条件差,婴儿的存活率很低,所以繁衍人口是国家的头等大计。政府的老大们认为:大龄未婚女青年不为国家的人口增长做贡献,光吃白饭、不生娃,所以各种看不顺眼。

大龄未婚女青年们郁闷了:求你了,我嫁还不行吗?可惜,一旦成为大龄未婚女青年,想嫁也不那么容易。因为大家都早婚,适龄的男人早被抢光了。古代姐弟恋不流行,超过20岁的大龄未婚女青年往往只能嫁给大叔做继室,甚至是做妾。实在嫁不出去的,就只能出家了,在家庙里清修,或者做尼姑、道士。当然,也有做大龄未婚女青年做得比较滋润的,譬如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因为幼年时见多了血雨腥风,她自愿出家做了女道士,舒舒服服活到70岁。但人家那是公主,好吗?

所以,跟古代大龄未婚女青年的各种悲催相比,现代大龄未婚女青年的那点儿困难真不是个事儿。只要自己别太宅,要求别太高,想嫁总能嫁得出去;不想嫁的,一个人也能过得很滋润。幸不幸福的,就别怨社会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