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问题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教育又是一个很广义很感性的话题。经常听到一些家长说,自己那代人父母.老师的话就是命令,说什么听什么― “不敢不听”,这就是教育。而现在自己为人父为人母了,孩子的话却成了圣旨,孩子说什么是什么,自己又“不敢不从’。有的家长说,自己在前辈的教育中成了材,可用同样的“教育真经”给当代的孩子念却发现早已过了时效,没人听了。自己话说多了孩子说你烦,管多了孩子又怪你严,但是不说不管怎么办?于是“困惑茫然,无从下手,教育性头病”成了现代家长们对教育的整体感受。

于是乎出现了家长恶补教子之课的社会景象,也无论这些理论与方法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家长去学赏识教育,就对孩子一味的赏识;去听管式教育,回家就对孩子严管。可事后发现往往收获甚微,甚至不见其效或事与愿违。于是乎家长们又感到矛盾困惑,无所适从。

大家知道,传统的教育分为“顺应法”与“权威法”两种。前者主要以尊重孩子的意见为前提,以采纳孩子的意见为主动脉,沟通分析利弊,对孩子做错的事不以单一的角度去衡量,以从失败中总结的经验教训以及鼓励逐层做起。值得注意的是,过度盲目的赏识会造成孩子自私、自负;“权威法”又称“严教式管理法”,主要以威严为基础,惩罚为手段,让孩子按照家长的意愿、模式成长,成长中稍有不对时,轻则批评重则家法严惩。此种方法容易造成孩子自卑胆小做起事来畏首畏尾.其实,从方法上讲,两种教育方式并不冲突,冲突的是,家长对使用方法的“火候”掌握不好,不能进行适度的赏识和严教.那么怎样才能使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在

时间、空间上都运用自如,恰到好处呢?首先.在方法的使用上要考虑因人而宜,因时而宜,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做到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过度的关注变成监控

许多家长对孩子做什么,能做什么都不信任。孩子在家长面前无论是思想还是行动都是透明的,可家长事无巨细都要管都要问,给孩子以强烈的被监控的感觉,无形中在心理上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本能的产生防范意识。这就对家长和孩子之间信任关系的建立设定了一道无形的障碍,孩子会出现沉默、回避等排斥心理。专家建议:严管教育中首先家长要做到言行一致,赏惩分明,树立威信,让孩子从心里信服你;其次要相信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由成长空间;第三,明确行为规范,定期与孩子沟通,让孩子发表自己的见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二、过分的赏识会造成家长教育误区

赏识之初,在孩子的心理上会产生轻易得到的印象。所以赏识要注意方法和频率,同时不能盲目赏识。如孩子在幼儿园第一次与小朋友发生矛盾动手打架,有些家长会鼓励孩子的“勇敢”: “儿子做得对,只要自己不挨欺负就行,从孩子认知的角度上理解,他会认为家长的鼓励是对的。长此以往,在以后人生的成长当中,他就不会从客观的角度去正视问题的对错,而是会以自我为中心看待问题,形成性格上自负的一面。对此,专家也明确指出:赏识需要注意时间性和具体化。例如我们的孩子在学走路时都有跌倒的情况,此时家长的鼓励就是赏识:“宝贝站起来,你可以的,因为你是最棒的!”但时间性就一定要把握在站起来之前,不要让孩子期待表扬.因为期待表扬是一种无效赏识。鼓励一定要具体,表达明确你在表扬他做的好的是一件什么样的事,什么环节做的好,而不是笼统的去鼓励“你真棒!”
总之,教育孩子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是家长们一辈子的事业。每个家长对自己的孩子都会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但随着孩子的成长要不断的变化,因为没有哪套万法可以适用每个孩子的每个成长阶段,就象没有一种药会包治百病。家长如能像西医大夫一样,随时找到病因并及时治疗避免恶化,又能像中医大夫那样循因及理,疏通经络,发现孩子的优点和进步,教孩子学会快乐生活。可见中西结合,赏识和严管并用,用心对待孩子,问题便不再复杂。

最后送给家长几句话:

若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责难;

若孩子生活在敌视中,他就学会攻击;

若孩子生活在嘲笑中,他就学会胆怯;

若孩子生活在宽容中,他就学会忍衬;

若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自信;

若孩子生活在赞美中,他就学会欣赏;

若孩子生活在奋平中,他就学会正义;

若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就学会信任;

若孩子生活在赞许中,他就学会自爱;

若孩子生活在接纳中,他就学会从世界中寻找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