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提问怎么教育宝宝?

家有男宝,不到四岁,性格非常顽皮。我和LG都有工作,小孩平时会交给长辈。

爷爷奶奶非常宠爱他,几乎是不太管教,偶尔需要制约的时候,也只会说些类似“你爸爸要来管你了”,“爸爸来了看到你这样要发火”之类的话,但是如果我LG真的要出手管教了,他们又会立刻拉开我LG。

外公外婆比爷爷奶奶还宠爱,完全没有任何制约,不管是要买什么零食玩具,还是破坏了家里什么东西,都完全没问题。

大概就是因为老人都太宠,我LG对我儿子则非常高压。今天我儿子和我们在一起,开始我陪他玩玩具,我老公在旁边看手机,一切还好。等我去做饭的时候,我儿子没人陪,他就自己玩,然后他就拿一把椅子在地上拖来拖去。我老公就发火了,冲他喊了一句。我儿子立刻扔下椅子,过来抱住我的腿。我老公上来硬把他拖走。

我老公拉我儿子进了房间,把门锁上,就在里面训他。就是一直说不准哭,罚站之类的话。我儿子会开门锁的,但是他不敢开,就在里面一直哭。

我老公教育小孩的时候,我是不会阻止的。因为我不想让我儿子觉得父母观点不一致。但是我老公训了半小时,我觉得可以了。我就去敲门让他们出来。但是我老公不开门,然后又过了十多分钟吧,我儿子不哭了,我觉得大概是哭不动了,我老公才放他出来。

我儿子出来以后,我就问他,你知道做错什么了吗?

我儿子居然说不知道!

后来我儿子睡觉了,我就和我老公说,你训他我不反对,但是你应该告诉他为什么啊,让他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不然不是白费力气吗?

我老公说他自己知道!

我又说:而且这点小事,你也不用训这么久啊。

我老公说平时都是被你们惯坏了!不训久了根本不听。

然后我突然就觉得很心塞。都不想和他说话了。

好吧,四个老人是宠爱过度,老公是高压政策,在这两种方式的夹击下,我奉行的爱的教育,根本显示不出来什么。

我觉得我越来越不想带小孩和家里其它人在一起了,怎么办呢……

梦阳解答家庭是人格的形成的地方

你好!

一提到家,好像我们都有特别多温暖美好的描述,但是,家却是既能造就健康孩子也能造就不健康孩子的地方。所以,你给他一个什么的家,特别重要。 心理学有一个基本的道理是,一个人的人格基础是在6岁前形成的。孩子6岁前的父母或其主要抚养者的形象,会被孩子内化成“内在的父母”,而孩子自己的形象,则会被内化为“内在的小孩”。而所谓人格,就是“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的关系模式,它一但形成,就难以改变,这个关系模式,不仅决定着一个人的心智模式,也决定了他的心理健康程度。因为,我们会将这种内在的关系模式,投射到我们与其他人、与社会乃至于世界的关系中去。

所以,我们要懂得的是,如果父母爱孩子,就要给孩子心里种下一个良好的关系模式,我们有两个原则么那就是:爱和自由。

这里说的”爱“可不是”溺爱“,溺爱是非常糟糕的,真正的爱是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那么,对你儿子正常的爱应该是你们对一个4岁孩子天性的理解和接受,要知道他不是大人,他有未健全的思维模式,还有探索世界的好奇心,有儿童特有的顽皮和张扬,他的心里可能还没有完整的人类行为规范,如果你硬要他去理解,可能全完超出了他年龄的能力。

那么什么是”自由“呢?实际上,我们的孩子从一出生就有一个自己的精神胚胎,它自动会指引孩子成长,孩子每一个自发行为,都反映了精神胚胎的需要。如果6岁前,一个孩子的自发行为都没有被压制,那么孩子会成为一个心智健全,极富创造力和自主能力的人,如果孩子被家长或老师强行“塑造”,就等同于杀死孩子的”精神生命“,孩子会因此变得精神上非常虚弱。

所以、自由不容易,爱亦不简单。

那么你的父母在给孩子正常的爱和自由呢?还是在溺爱你的孩子呢?

我们来看看溺爱的概念,我们把溺爱分成”包办型溺爱“和”包办型溺爱“。 ”纵容型溺爱“,的家长,把一切都安排好,不要孩子动手就可以得到一切,他们不鼓励孩甚至不喜欢子去解决问题;”纵容型溺爱“的家长,而是孩子要什么给什么,不管多么小、多么不合理的要求,他们都会拿出全力去满足。包办型溺爱的孩子会丧失自我,而放纵型孩子则会成为内心只有自己,不尊重他人的人,甚至他们无视法律,只想肆意而为。所以,认清的溺爱的后果,你就可以认真观察你的父母是不是在溺爱孩子?是溺爱呢?还是在给孩子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

至于你的老公,他非常严厉的对待一个4岁的孩子,我倒是觉得,这是他的问题,一个严厉无比的父亲,在严厉的教训孩子的时候,可能在将自己的焦虑转嫁到了孩子身上,在孩子身上发泄自己的情绪,我觉得一个4岁的男孩子,精力旺盛,拖着凳子走,并没有犯什么错,那样严厉的责骂他、惩罚他,这样做只能让孩子产生自己不好的感觉。

给你的建议:1、关心自己老公,认真观察他的压力,经常沟通教育孩子的理念,告诉他一个4岁孩子的现状,我的一个朋友,他孩子小的时候,特别爱在墙上画画,这对夫妻没有指责,反而空出一面墙,让他尽情的画,现状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心理健康,非常出色,所以,你心里孩子应该这样、应该那样的标准真的正确的标准吗?2、认真观察父母的行为,判断是不是溺爱,好好与父母沟通,你能写信来,证明你看到了问题,而你应该是负主要责任的妈妈,促进家庭成员成长是不义不容辞的责任。(完)